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电车惊魂 – 目击日本JR电车一起“人身事故”全过程

(2007-08-06 00:08:41)
标签:

视觉/图片

分类: 八方风雨 (时事,杂文)
  萨曾专门给国内刊物写过一篇文章介绍日本的电车,特别强调它对于安全方面的精心设计。比如,大阪的JR电车,其车厢地板和站台基本是同一平面,而国内列车一般都比站台高一截。萨的朋友就曾有人在国内拥挤的车站上火车时,因为这个“坎儿”被绊倒,以至于磕伤了腿部。http://www.cchere.com/article/1212744

应该说日本的电车设计不可谓不细心合理。然而,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即便是这样的系统,依然难免发生问题。上个星期天,萨就亲眼目睹了这样一次触目惊心的事件。

那天,萨乘大阪环状线JR电车外出办事,列车走到弁天町车站,忽然停住不再前进,接着,车厢内的广播开始紧张地播放起来 – “由于发生了人身事故,本车暂停运行,发车时间待定,请乘客们原谅。。。”

人身事故?http://www.cchere.com/article/1212744

对面座席上两个情侣模样的日本年轻人也在低声谈这件事,那个男青年很肯定地说:“自杀,一定是有人自杀,我在青森就碰到过一次。。。”

萨心中狐疑,忽然听到前面有人大声喊叫,还伴随着凄厉的哭声。

天,难道真的有人自杀么?惊讶之下,出于本能萨一面匆忙走出车厢,一面把照相机摘了下来。果然,可以看到前面的一节车厢旁边,围了很多人,凄厉的哭声就是从这里发出的。http://www.cchere.com/article/1212744

http://aycu07.webshots.com/image/23686/2002116643301049694_rs.jpg

围在车厢旁边的人群,萨下车后立即拍摄的第一张照片,由于在奔跑中拍摄,所以颇为模糊。

http://aycu10.webshots.com/image/23929/2002156916679734966_rs.jpg

围在车厢周围的人很多,表情多带着日本人特有的“遇事要冷静”的特色。http://www.cchere.com/article/1212744

http://aycu40.webshots.com/image/22199/2002150115014528767_rs.jpg

人丛中,可以看到有人在用力撑住车门,防止车门滑动。

从这个情景,萨判断那里发生的应该不是一起自杀事件。如果是自杀事件,出事的地点应该是车头,而不会是车门附近,那么,究竟发生了什么呢?
http://www.cchere.com/article/1212744
http://aycu16.webshots.com/image/22855/2006315804808503253_rs.jpg

这时候,有人大喊起来 – 孩子的手,孩子的手!

原来,是一个孩子在车门开闭时,手指不慎被卡在了车门和车厢板的缝隙中。有两名热心的乘客攀住车门,让它保持着原位。从车窗里,可以看到孩子痛苦的面孔,孩子的爸爸在抱着他以作安慰。

已经有人报告了车长,根据孩子爸爸的建议,乘务员试图通过重新开闭车门将孩子的手释放出来。http://www.cchere.com/article/1212744

http://aycu19.webshots.com/image/22858/2006352812494966583_rs.jpg

但是,这个方案没有成功。原来,车门开闭的时候,有一个轻微的上下错动的过程,造成了对孩子手指更大的挤压和撕扯。

孩子再次哭叫起来,当爸爸的只能竭力安慰。而且,由于孩子宽大的衣袖也被卷住,摩擦增大,车门已经无法正常开闭,如果强行开关,孩子的手指可能会被切断。
http://www.cchere.com/article/1212744
注意,车门上注意防止夹手的标志清晰可见。

http://aycu02.webshots.com/image/23801/2006357941140655675_fs.jpg

营救失败!

周围的人一面用力撑住车门,不让它滑动,一面商议对策,有人在喊 – “救护车怎么还不来?”有人说:“不能等啊,时间长了手指可能会坏死的。”http://www.cchere.com/article/1212744

http://aycu07.webshots.com/image/24766/2006392156605865208_rs.jpg

有人喊道:“大家一起用力把车门向外掰,里面的人慢慢把孩子的手取出来!”

几个身材健壮的男性乘客立刻按照这样的说法干起来,果然,孩子的手指略显松动。
http://www.cchere.com/article/1212744
http://aycu03.webshots.com/image/24522/2006306353470993698_rs.jpg

看到有希望,几个人更加用力地干起来,但是,车门太沉重,几个人的力量显然还有些不足,孩子的手指稍微松动一下,又被卡住了,怎么办?!

http://aycu36.webshots.com/image/23355/2006374129084396613_rs.jpg

身后站立的老者大喊道:“大家一起帮忙啊!”说完就主动伸手相助,周围的人都投入进来,甚至外国游客也上前相助。
http://www.cchere.com/article/1212744
别说,在这件事儿上,一般日本人于己无关就高高挂起的习惯倒是没有发生作用。

http://aycu26.webshots.com/image/21865/2006374444406118122_rs.jpg

一时,有人喊起号子来,连没有力气的女性乘客也在一旁加油鼓励,场面甚是动人。

沉重的车门,终于被掰弯出一个合适的角度。孩子的手可以拿出来了!http://www.cchere.com/article/1212744

http://aycu19.webshots.com/image/22498/2006386034103672986_rs.jpg

救出来了!这是孩子被救出的第一镜头,不知道是不是吓呆了,孩子被救出后没有再哭叫,显得有些表情木然。

看孩子的手,并没有出血,但是印着深深的白色和紫色的压痕,已经有些变形。这时,匆匆赶来的救护队员才出现在站台上。
http://aycu37.webshots.com/image/22756/2002106278050584753_rs.jpg
http://www.cchere.com/article/1212744
救护队员让孩子动动手指,但是好象孩子无法控制手指的动作,旁边有人讲有骨折的危险。

救护队员和警察一起,将孩子抬走,据说是要到医院做进一步检查。

大家可能注意到这段照片出现了一段时间的空白,为何没有孩子手指被从夹缝中取出的镜头呢?那是因为萨当时也加入了抢救的人群,一起用力在掰开车门。与照片相比,这似乎是一件更重要的事情,虽然,没有让大家看到最关键的镜头,不免有些遗憾。
http://www.cchere.com/article/1212744
http://aycu27.webshots.com/image/21106/2002175124093103290_rs.jpg

正在进行善后的有关人员。应该说,他们赶来的速度还是比较快的,但假如没有这些乘客的及时救护,只怕这时孩子的手指已经断在车门的夹缝里了。
http://aycu23.webshots.com/image/23022/2002171641904274127_rs.jpg

惹祸的车门。

听其他乘客讲,这个孩子原本是靠在车门上的,可能出于好奇,车门开启时他把手指用力按在车门上试图阻止它移动,结果一下被车门带入夹缝之中。由于车门的移动速度快,孩子无法把手缩回来,而车门开启受阻试图自动回位关闭时,孩子的手指又被夹缝内部的铁皮卡住,才形成这种进也进不得,退也退不得的危险场面。http://www.cchere.com/article/1212744

说起来,这是日本电车最平常的车门。而且从设计上,它可能也的确注意了安全问题,一方面,它的上面带有注意夹手的标志,另一方面,萨试验了一下,我的手指根本无法塞进车门和车厢壁之间的夹缝,但是,孩子细小的手指,那就不一样了。

http://aycu01.webshots.com/image/24600/2002140952803014239_rs.jpg

孩子被救走之后,车站又恢复了平静。
http://www.cchere.com/article/1212744
亲眼目睹了这番惊险,萨觉得很有必要给华人家长提个醒。有很多华人家长出国以后,认为发达国家的电车,电梯,滚梯等设备都设计完备,是很安全的,所以往往带孩子乘坐它们时因为信任而不免有些掉以轻心,认为是完全可以放心的。

的确,发达国家比较重视安全,不过再完美的设计,也可能存在漏洞,美国前两天不是刚塌了一座桥?工程师也不是神仙,依然可能存在设计的死角。前些年日本六本木还发生过幼儿在通过旋转门时不慎被夹撞致死的事件。无论是这次的电车人身事故还是六本木的事件,只要家长提前发现危险作出防范,本来都是可以避免的。所以,作为家长,带孩子出门,还是应该多留心一下,比如孩子好奇地抠拉车门这类危险的设备,一定要及时制止。虽然万一出了事肯定会有设计者承担责任,但痛苦却要自己的孩子来承担的。

家长们,才是孩子的最后保护神。
http://www.cchere.com/article/1212744
[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