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风语者 (朋友们的作品) |
[在大约三月到四月间,写了一篇叫做《日本孩子眼里的中国学生》的文章,昨天,看到一位“悲愤的华英人”的朋友所写如下留言,觉得很是感慨。或许出于对母校的维护,这位朋友的话略有激烈,但萨以为仔细想来,有些内容颇有道理,故此把它放在这里,其中内容,也许可以促使我们多做一些思考。中国的教育,是一个很值得思索的话题。
-- 萨苏 ]
本来很久之前看到博主的这篇文章,由于博主并不知情,说那个班是尖子组合班,我就不怪你了.[萨评:这位朋友谈到的是日本学生参观佛山某中学以后,回到日本后对中国学生的水平感到惊讶,我有一段写道怀疑是不是国内教育部门集中了一些好学生和日本学生同堂上课。其实,我这个怀疑自己也很不确定。在上中学的时候,我所在的中学,也经常和国外学校有所交流,那时我们的教育水平应该还不如现在,但是,也不需要组织专门的尖子生班应对。学校是重点也就差不多了。这一点,后来证明我的确是小看了FS的学生 – 那个班是FS三水中学(实际不是华英中学)的一个普通班,居然硬把日本学生挤兑得说都不会话,这水平的确厉害,萨应该道歉才对。]但那些伟大的"坐家"(坐在电脑面前充作家),在一窝蜂地发表那些MS很有远见性的真知灼见,(说得那么好听,又不见你去拿个诺贝尔奖回来啊?)我实在忍不住了.
首先,博主一味地贬低(表面上是赞美,实际上是无比的讽刺)中国的教育,本人就十分不满.难道你身在JAPAN,心也在JAPAN吗? [萨评:玩笑一下,这个是诛心之论啊。。。 其实这位朋友不用太过担心,且不说老萨这种日语始终半调子的劲头,萨家的老太君就是搞教育的,我本人也是师范出身,老萨如果在这方面胡说八道比别人罪加一等,按咱们中国说法那不仅是造谣,而且是“忤逆”外加“欺师灭祖”。。。这种买卖也可以随便作的么?] 你又知道那些十八般武艺的学生,不是因兴趣而学?当今中国容不了兴趣广泛的人吗?在中国现在的社会中,我可以很肯定地对你说,对孩子不严格要求的话,很快就会沦为网络游戏、早恋、腐败文化下的产物。让孩子多读书,少去接触那些肮脏的文化有什么错? [萨评:现代社会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诱惑太多,这是商品社会不可避免的问题。对于需要下苦功,处于人生积累期,而又缺乏自制力的学生来说,怎样应对这种日益增加的诱惑是一个大课题。学习的兴趣,总比不过那些成年人也难以抗衡的商业化诱惑。我们教育的传统办法是类似于解放军练兵 – 把你的时间占住,你就没工夫琢磨乱七八糟的了;美国的做法是从法律和监护角度画出框框,不出圈,随意,出圈,绝对不行;日本呢,是一个转变中的典型,有点儿“一放就乱,一抓就死”的劲头,所以现在有些困惑。哪种方法好呢?我觉得不应该流于理论,而应该看实效。对教育工作者来说,这个课题很难,大体上,似乎应该在引导上面下功夫,不过,落实到怎样引导,可实在不容易。“兴趣”二字,真能让学生建立起来而不是做一个套子给学生去钻,可不是每个老师都能做到的。]
我敢说华英学校学生的平均水平之高,是佛山第一。虽然学校是挑选出来的,但看看其他学校的学生,其程度之烂,其中也是有原因的。我认为,“烂”的原因,不是中国的应试教育所直接造成的,而是其父母对其不够重视,缺少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导致子女加快误入歧途。在其他学校,“望”的家长少,对子女要求不够,误入歧途的学生自然就多。这才是现象!
[萨评:从这个角度分析中国教育“参差不齐”,是比较新颖的。在我的潜意识里,中国的父母都是“望子成龙”,然而,不得不承认,近来这个现象有些改变。一来社会收入的不均,使一些父母难以为孩子提供足够的支持接受较好的教育(师资是很重要的);二来社会竞争的激烈使一些父母没有精力给孩子更多的时间(萨本人也有这方面的歉疚);三来社会风气导致一些父母对子女的感情也变得凉薄,作者的看法,也有深刻的价值。种瓜虽然不一定得瓜,但如果种下的是土豆肯定不会长出番茄,所以,对于教育,在当今中国社会教育体系不完备的情况下,家长的投入程度是很重要的,社会不能为孩子负责的时候,只能期望我们自己为自己的孩子负责。只是今天的教育商品化,让寒门子弟更加艰难了些。]
重点班、尖子班只有在其他学校才会出现,但在华英学校就绝对没有,因为学生都是尖子。按博主的说法,要让日本学生恐惧,建议让那些学生到广州华附那里去。也许能让日本考虑到今后的存亡了。倘若去其他学校,那日本学生也许是笑着出来了,自然,中国的颜面也尽失。由此看来,即使是“面子工程”也不为过啊。博主也有写多几篇评击中国教育的文章了吧。
[萨评:其实,这次中日学生之间的交流,有一个现象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那就是中国的教育是否完全失败或者完全成功。作为一个传统教育的产品,萨早年对我们的教育体制是很反感的。我曾经对大学的课程很是讽刺,觉得教材落后,缺乏实用,课程配置不合理,偏偏不上课还要点名,有些课程,比如数理逻辑等,考得还挺严格。萨的看法,直到今天我们的新毕业生,和欧美的放在一起,实际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心理耐受能力都有较大差距。
但是,工作以后,又有新的体会。那就是国外各公司对中国的工程师很是看重,有所谓“中国军团”的说法。其最基本的原因,是中国的工程师基础知识扎实,吃苦耐劳,学习速度快,可塑性强。这些,又不免是得益于我们的传统教育方式了 – 死记硬背造成的基础知识的确扎实些,高考过独木桥的死战使大家从小对吃苦泰然自若,习惯被老师灌输,自然懂得怎样变着法掌握所学的知识。从这些方面,又觉得中国的传统教育并非一无是处 – “严师出高徒”这样的原则,是中国古人多少代提炼出来的教育方法,总不会多少代的中国人都是傻子,这里面肯定有值得保留的东西。
奇怪的是,中国工程师还有一个好处是思维活跃,善于处理问题,这就不是教育的好处了,而是中国的学生毕业以后社会竞争太激烈,能够脱颖而出的都要滚过钉板,这个过程自然苦不堪言,但熬出来以后的,不敢说头上长角,身上长刺,起码也是胆大心细,眼红手黑的人物。还有,就是中国的社会至今仍然不是很规矩的地方,这样培养出来的人自然条条框框少些。
我很钦佩一些对中国教育进行改革的意见,但是全盘否定和推倒,似乎也不够理智,有把孩子和脏水一起倒掉的嫌疑。文武之道一张一驰,我们的确应该注意到国外教育中,孩子们被鼓励进行创造性思维,敢于平视老师,不用背大书包这些优点,但是,也应该注意到他们对于学生接受教育中,基础知识不够扎实所头痛的地方,以及对于学生的学习不免放任,有时系统性不足的问题。国外的处理方法是通过更加优秀的教材,降低学生学习难度,增加学习兴趣解决这个问题的,但不是完全可以解决,而且造成教育成本直线上升,我国教改似也应该考虑这个问题,并未雨绸缪。]
也许应试教育真的有问题,但有问题的是老一辈的思想。假如所有的家长都对子女严格要求(严格要求并不是束缚,而是让其在健康的轨道上自由发展),孩子自然会掌握好应试和发展的平衡,自我调整。
大家不能把有良好、广泛兴趣,喜欢探究问题,生活中用英语交流(我们很喜欢这样玩的,很有趣,互用英语,虽然有些是中国化英语,总比不说强吧)的学生一概视为应试教育的书呆子。[萨评:其实中国学生的英语水平,比日本普遍要强一些的,不但是教育问题, 也有民族性和传统的问题。日本人比较Shy,不敢张口,而我们的学生经历了这么多年的风雨,渐渐已经开始摆脱哑巴英语了。日本作为发达国家,对于学习英语 重视程度不如中国,而中国普遍将英语作为居家旅行,杀人放火必不可少的利器,重视不同,效果自然也有差别。这不仅仅是学生的兴趣问题,也是家长们学校方面 强烈要求的结果。]也许你们中,有的是不了解年轻一代的老一辈,有的是当年考试失利,成绩差,现在就乱发泄的“坐客”,但你们要想一想我们这些身在其中的年轻一辈啊,你们“坐”这么多的文章,有想过我们的感受吗?
啊,你们的见解太独到了,都没了解清楚,就有一肚子的话说了。太厉害了!
[萨评:有的朋友可能认为“悲愤的华英人”网友有些话说得过于激烈,我的看法这应该不是问题,他的话基本是有感而发,言之有物,纵然未必完全正确,但所谓“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是会坚决维护你发表观点的权利”,我以为正是对这样的朋友而言。他来这里花了很多时间写上面这段话,说明了对这件事的重视和认真,这是一个浮躁社会中很难得的东西。 -- 至于拿着自己也不知道是不是相信的观点来卖狗皮膏药的,萨一向敬谢不敏。(谁是卖狗皮膏药的?拿萨这儿当政治宣传站的呗。得,又得罪人了不是?不过,得罪这样的朋友,萨倒是不太在乎的。)]
[萨评:对于中国的教育,所谓应试教育和开放教育的争论,我以为是主义之争。所期待的,无非是学生,家长,老师的付出,能够取得最大的效果。而中国教育的症结,我的看法还不在这里,最重要的,在于教师的责任心与职业道德的培养保持。处在商品社会转型期,怎样保持教师队伍的信心和水平,能够“教书育人”,是一个非常严峻的课题。将来,可能会有更多的教育投入,但假如教师队伍如同中国足球一样烂掉,即使再多的投入,那时也是打水漂,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这不能靠单纯的资金投入,也不能靠教师的道德自律。
这不仅是教师一个行业的问题。但是,我能够看到解决的曙光。就如工程师,难道工程师没有腐败的基因么?可是我看到中国的工程师,始终是最令人钦佩的一批人。对自己有信心,对未来有信心,能够通过自己的辛苦工作和能力,获得荣誉和社会地位,获得他人的尊敬,其实人性并不都是贪婪无边的。而做不好楼就会塌,桥就会断的硬指标,又有效地维护着工程师们的责任心和荣誉感。教师,或者其他行业,是不是也是一样?
真的,有时候很希望世界如期待的那样美好,但一切,只能靠一步一步的努力。如果社会能保持一个允许光明生长的环境,哪怕很勉强,中国人总是能够创造出奇迹来。只要给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所谓重建中国人的信心,或许说的就是这个含义。]
[完]
本来很久之前看到博主的这篇文章,由于博主并不知情,说那个班是尖子组合班,我就不怪你了.[萨评:这位朋友谈到的是日本学生参观佛山某中学以后,回到日本后对中国学生的水平感到惊讶,我有一段写道怀疑是不是国内教育部门集中了一些好学生和日本学生同堂上课。其实,我这个怀疑自己也很不确定。在上中学的时候,我所在的中学,也经常和国外学校有所交流,那时我们的教育水平应该还不如现在,但是,也不需要组织专门的尖子生班应对。学校是重点也就差不多了。这一点,后来证明我的确是小看了FS的学生 – 那个班是FS三水中学(实际不是华英中学)的一个普通班,居然硬把日本学生挤兑得说都不会话,这水平的确厉害,萨应该道歉才对。]但那些伟大的"坐家"(坐在电脑面前充作家),在一窝蜂地发表那些MS很有远见性的真知灼见,(说得那么好听,又不见你去拿个诺贝尔奖回来啊?)我实在忍不住了.
首先,博主一味地贬低(表面上是赞美,实际上是无比的讽刺)中国的教育,本人就十分不满.难道你身在JAPAN,心也在JAPAN吗? [萨评:玩笑一下,这个是诛心之论啊。。。 其实这位朋友不用太过担心,且不说老萨这种日语始终半调子的劲头,萨家的老太君就是搞教育的,我本人也是师范出身,老萨如果在这方面胡说八道比别人罪加一等,按咱们中国说法那不仅是造谣,而且是“忤逆”外加“欺师灭祖”。。。这种买卖也可以随便作的么?] 你又知道那些十八般武艺的学生,不是因兴趣而学?当今中国容不了兴趣广泛的人吗?在中国现在的社会中,我可以很肯定地对你说,对孩子不严格要求的话,很快就会沦为网络游戏、早恋、腐败文化下的产物。让孩子多读书,少去接触那些肮脏的文化有什么错? [萨评:现代社会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诱惑太多,这是商品社会不可避免的问题。对于需要下苦功,处于人生积累期,而又缺乏自制力的学生来说,怎样应对这种日益增加的诱惑是一个大课题。学习的兴趣,总比不过那些成年人也难以抗衡的商业化诱惑。我们教育的传统办法是类似于解放军练兵 – 把你的时间占住,你就没工夫琢磨乱七八糟的了;美国的做法是从法律和监护角度画出框框,不出圈,随意,出圈,绝对不行;日本呢,是一个转变中的典型,有点儿“一放就乱,一抓就死”的劲头,所以现在有些困惑。哪种方法好呢?我觉得不应该流于理论,而应该看实效。对教育工作者来说,这个课题很难,大体上,似乎应该在引导上面下功夫,不过,落实到怎样引导,可实在不容易。“兴趣”二字,真能让学生建立起来而不是做一个套子给学生去钻,可不是每个老师都能做到的。]
我敢说华英学校学生的平均水平之高,是佛山第一。虽然学校是挑选出来的,但看看其他学校的学生,其程度之烂,其中也是有原因的。我认为,“烂”的原因,不是中国的应试教育所直接造成的,而是其父母对其不够重视,缺少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导致子女加快误入歧途。在其他学校,“望”的家长少,对子女要求不够,误入歧途的学生自然就多。这才是现象!
[萨评:从这个角度分析中国教育“参差不齐”,是比较新颖的。在我的潜意识里,中国的父母都是“望子成龙”,然而,不得不承认,近来这个现象有些改变。一来社会收入的不均,使一些父母难以为孩子提供足够的支持接受较好的教育(师资是很重要的);二来社会竞争的激烈使一些父母没有精力给孩子更多的时间(萨本人也有这方面的歉疚);三来社会风气导致一些父母对子女的感情也变得凉薄,作者的看法,也有深刻的价值。种瓜虽然不一定得瓜,但如果种下的是土豆肯定不会长出番茄,所以,对于教育,在当今中国社会教育体系不完备的情况下,家长的投入程度是很重要的,社会不能为孩子负责的时候,只能期望我们自己为自己的孩子负责。只是今天的教育商品化,让寒门子弟更加艰难了些。]
重点班、尖子班只有在其他学校才会出现,但在华英学校就绝对没有,因为学生都是尖子。按博主的说法,要让日本学生恐惧,建议让那些学生到广州华附那里去。也许能让日本考虑到今后的存亡了。倘若去其他学校,那日本学生也许是笑着出来了,自然,中国的颜面也尽失。由此看来,即使是“面子工程”也不为过啊。博主也有写多几篇评击中国教育的文章了吧。
[萨评:其实,这次中日学生之间的交流,有一个现象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那就是中国的教育是否完全失败或者完全成功。作为一个传统教育的产品,萨早年对我们的教育体制是很反感的。我曾经对大学的课程很是讽刺,觉得教材落后,缺乏实用,课程配置不合理,偏偏不上课还要点名,有些课程,比如数理逻辑等,考得还挺严格。萨的看法,直到今天我们的新毕业生,和欧美的放在一起,实际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心理耐受能力都有较大差距。
但是,工作以后,又有新的体会。那就是国外各公司对中国的工程师很是看重,有所谓“中国军团”的说法。其最基本的原因,是中国的工程师基础知识扎实,吃苦耐劳,学习速度快,可塑性强。这些,又不免是得益于我们的传统教育方式了 – 死记硬背造成的基础知识的确扎实些,高考过独木桥的死战使大家从小对吃苦泰然自若,习惯被老师灌输,自然懂得怎样变着法掌握所学的知识。从这些方面,又觉得中国的传统教育并非一无是处 – “严师出高徒”这样的原则,是中国古人多少代提炼出来的教育方法,总不会多少代的中国人都是傻子,这里面肯定有值得保留的东西。
奇怪的是,中国工程师还有一个好处是思维活跃,善于处理问题,这就不是教育的好处了,而是中国的学生毕业以后社会竞争太激烈,能够脱颖而出的都要滚过钉板,这个过程自然苦不堪言,但熬出来以后的,不敢说头上长角,身上长刺,起码也是胆大心细,眼红手黑的人物。还有,就是中国的社会至今仍然不是很规矩的地方,这样培养出来的人自然条条框框少些。
我很钦佩一些对中国教育进行改革的意见,但是全盘否定和推倒,似乎也不够理智,有把孩子和脏水一起倒掉的嫌疑。文武之道一张一驰,我们的确应该注意到国外教育中,孩子们被鼓励进行创造性思维,敢于平视老师,不用背大书包这些优点,但是,也应该注意到他们对于学生接受教育中,基础知识不够扎实所头痛的地方,以及对于学生的学习不免放任,有时系统性不足的问题。国外的处理方法是通过更加优秀的教材,降低学生学习难度,增加学习兴趣解决这个问题的,但不是完全可以解决,而且造成教育成本直线上升,我国教改似也应该考虑这个问题,并未雨绸缪。]
也许应试教育真的有问题,但有问题的是老一辈的思想。假如所有的家长都对子女严格要求(严格要求并不是束缚,而是让其在健康的轨道上自由发展),孩子自然会掌握好应试和发展的平衡,自我调整。
大家不能把有良好、广泛兴趣,喜欢探究问题,生活中用英语交流(我们很喜欢这样玩的,很有趣,互用英语,虽然有些是中国化英语,总比不说强吧)的学生一概视为应试教育的书呆子。[萨评:其实中国学生的英语水平,比日本普遍要强一些的,不但是教育问题, 也有民族性和传统的问题。日本人比较Shy,不敢张口,而我们的学生经历了这么多年的风雨,渐渐已经开始摆脱哑巴英语了。日本作为发达国家,对于学习英语 重视程度不如中国,而中国普遍将英语作为居家旅行,杀人放火必不可少的利器,重视不同,效果自然也有差别。这不仅仅是学生的兴趣问题,也是家长们学校方面 强烈要求的结果。]也许你们中,有的是不了解年轻一代的老一辈,有的是当年考试失利,成绩差,现在就乱发泄的“坐客”,但你们要想一想我们这些身在其中的年轻一辈啊,你们“坐”这么多的文章,有想过我们的感受吗?
啊,你们的见解太独到了,都没了解清楚,就有一肚子的话说了。太厉害了!
[萨评:有的朋友可能认为“悲愤的华英人”网友有些话说得过于激烈,我的看法这应该不是问题,他的话基本是有感而发,言之有物,纵然未必完全正确,但所谓“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是会坚决维护你发表观点的权利”,我以为正是对这样的朋友而言。他来这里花了很多时间写上面这段话,说明了对这件事的重视和认真,这是一个浮躁社会中很难得的东西。 -- 至于拿着自己也不知道是不是相信的观点来卖狗皮膏药的,萨一向敬谢不敏。(谁是卖狗皮膏药的?拿萨这儿当政治宣传站的呗。得,又得罪人了不是?不过,得罪这样的朋友,萨倒是不太在乎的。)]
[萨评:对于中国的教育,所谓应试教育和开放教育的争论,我以为是主义之争。所期待的,无非是学生,家长,老师的付出,能够取得最大的效果。而中国教育的症结,我的看法还不在这里,最重要的,在于教师的责任心与职业道德的培养保持。处在商品社会转型期,怎样保持教师队伍的信心和水平,能够“教书育人”,是一个非常严峻的课题。将来,可能会有更多的教育投入,但假如教师队伍如同中国足球一样烂掉,即使再多的投入,那时也是打水漂,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这不能靠单纯的资金投入,也不能靠教师的道德自律。
这不仅是教师一个行业的问题。但是,我能够看到解决的曙光。就如工程师,难道工程师没有腐败的基因么?可是我看到中国的工程师,始终是最令人钦佩的一批人。对自己有信心,对未来有信心,能够通过自己的辛苦工作和能力,获得荣誉和社会地位,获得他人的尊敬,其实人性并不都是贪婪无边的。而做不好楼就会塌,桥就会断的硬指标,又有效地维护着工程师们的责任心和荣誉感。教师,或者其他行业,是不是也是一样?
真的,有时候很希望世界如期待的那样美好,但一切,只能靠一步一步的努力。如果社会能保持一个允许光明生长的环境,哪怕很勉强,中国人总是能够创造出奇迹来。只要给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所谓重建中国人的信心,或许说的就是这个含义。]
前一篇:一个工程师的枯燥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