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蘇城内淮扬菜
标签:
美食 |
《姑蘇繁华图》是以苏州的繁华景象为背景,从城西灵岩山起,由山下的木渎镇东行,一路入姑苏城,再自胥门、出阊门外,转入山塘街,至虎丘而止。妙笔丹青,采用实景绘画出了江南苏州湖光山色、水上人家、水运漕行、田园村舍、商贾云集等百里繁盛图景。
二百多年前的蘇州城,就这样被凝固在了画布上。
在一个腊梅飘香的午后,似乎只有这首柔婉的旋律,安宁的情调,描绘江南神韵的《浔阳琵琶》曲,才能配得上写尽繁华的《姑蘇繁华图》长卷。伏在画案之上,细细端详画卷中描绘姑苏城内。小桥、流水、人家,“江南好,风景旧曾谙”。仿佛透过旧时墨色,走进两百多年前的繁华苏州,耳畔似乎响起了古运河中阵阵船橹声,山塘街上悠悠丝物竹,以及街市上的往来喧嚣……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这首《忆江南》不仅道出了白居易对春时苏州的向往,也透露出老苏州人对时令不懈的追求。
老苏州人是不大认同自家菜肴出自淮扬菜的,喜欢以“苏菜”自居,这当中透着一点点不屑。自古总有好事者将苏州、扬州两座千年古城做比较,比美景、比美女、比美食,仿佛非要比出一个高低,方能解心头之恨,然而,两座历史名城古时来往甚密,早就在美食上相互贯通融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又能分得清?
“不时,不食”是孔子的教诲,可贯彻落实到行动上的大概只有苏州人和扬州人了。倘若清明时节,进苏州餐馆点条清蒸白鱼,必定会遭人白眼。苏州辖地多水,太湖、阳澄湖、黄天荡……四时有鱼鲜、四季水八仙,逐一应时而出。身处著名的鱼米之乡,人间天堂里,难怪苏州人讲究“不时,不食”,实在是被这里的天时地利给娇纵出来的,有这个资本。
倘若说扬州的淮扬菜是为盐商斗富而生,那么苏州的淮扬菜从色香味上,无不透露出书香门第、仕宦之家对美食精益求精的追求。
若干年前,曾经在一个天气上好的清晨,在寒山寺外一条老巷子里,坐在板凳上看一个老妈妈剥蚕豆米,只见她剥得小心翼翼,想帮忙,对方却不肯,用吴侬软语轻声说嫩蚕豆上的翠衣要是破坏了,这蚕豆米就只能做羹汤用了。听此言,不由心头一震!
苏州菜肴的精致,与传统民风有关。在记载有清代掌故遗文‘清徐珂《清稗类钞》’书中就有记载:康乾盛世下的苏州“以讲求饮食闻于时,凡中流以上之人家,正餐小食无不力求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