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扬州味:立夏尝鲜

(2013-05-27 17:13:43)

扬州味:立夏尝鲜
   春去有恋意,

夏来万物繁 

一候蝼蝈鸣,

二候蚯蚓出,

三后王瓜生,

立夏尝鲜紧。

  

   “醉蟹不看灯、风鸡不过灯、刀鱼不过清明、鲟鱼不过端午”,这是一份老扬州用时光打造出的菜谱。时令就像是一道看不见的线,将四季分割的清清楚楚。年青人对时令的概念大概很模糊,只有老辈人喜欢把时令不等人挂在嘴边,如此强烈的紧迫感,并没有因为温室大棚的出现消失,相反,人们更加怀念自然的味道。寒来暑往,斗转星移。气温刚刚骤升,娇艳欲滴的樱桃,金黄多汁的枇杷,软嫩鲜香色如翠玉的青蚕豆,红艳艳的苋菜就上市了。有了它们,就该到立夏了。

 

    立夏是一年中夏日的开始正当春去夏来,季节从温暖的春天进入气温骤升的夏季。万物竞相生长,百果相继成熟越冬农作物开始收获。在这一天,能品尝到一年中最早收获的李子、樱桃、梅子、蚕豆、苋菜立夏食李载《元池说林》一书:立夏日俗尚啖李。时人语曰:立夏得食李,能令颜色美,故是日妇女作李会。取李汁和酒饮之,谓之驻色酒。一曰是日啖李,令不疰夏。”从这一段文字可看出吃李子能美容,还不疰夏。所谓疰夏就是入夏后因天热身体虚弱、乏力倦怠、眩晕心烦等症状。 

扬州农村,在立夏这一天,还有有吃“七家粥”的风俗,就是左邻右舍互相赠送豆、米,黄糖煮成一锅粥,叫“七家粥”,据说说是吃了这种粥,就可以邻里和睦,相互帮忙夏种了。

据一位民俗专家讲:立夏过后,便要进入炎热的夏天,人们在立夏吃一些食物,往往寄托着祈福保平安的愿望。比如要多吃虾,虾与夏同音,以此为对夏季之祝愿。在扬州民间,有关立夏的规矩还是蛮多的,比如立夏这天不能坐门槛,说若坐门槛,一年倒霉磕冲,没精神。还有立夏有称人的习俗,就是称体重。旧时人们在村口或家门里挂起一杆大木秤,秤钩变成一张凳子,大家轮流坐到凳子上面称人。司秤人一面打秤花,一面讲着吉利话。称老人要说“秤花八十七,活到九十一”。称姑娘说“一百零五斤,员外人家找上门。勿肯勿肯偏勿肯,状元公子有缘分”。称小孩则说“秤花一打二十三,小官人长大会出山。七品县官勿犯难,三公九卿也好攀”。古诗云:“立夏称人轻重数,秤悬梁上笑喧闺。”立夏称人会给人带来福气,人们也祈求秤人的吉利话给他们带来好运

  时至今日,一些旧时风俗消失了,一些风俗却得以长久保留了下来。

  在扬州民间历来有立夏尝三鲜的习俗,人们品尝时令食物,以求健康吉祥 所谓鲜,就是指刚上市的瓜果蔬菜,鲜有地三鲜、树三鲜、水三鲜。地三鲜乃是蚕豆、苋菜、黄瓜。树三鲜是指樱桃、枇杷、杏子。水三鲜则是螺丝、河豚和鲥鱼。

  立夏尝鲜,淮扬菜是最讲究时令的,炎热的夏天即将来临,不妨趁着三鲜刚刚上市,逐个尝鲜吧。

 

扬州味:立夏尝鲜

蚕豆

四月初,女儿在婆婆家的菜地里摘蚕豆花,每摘下一朵粉中带紫色的蚕豆花,婆婆就心疼的说:乖乖,不能摘,摘了就没有蚕豆吃了。

蚕豆,又称胡豆、佛豆、胡豆、川豆、倭豆、罗汉豆。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蚕豆既是粮食、蔬菜,也是饲料、绿肥。起源于西南亚和北非相传西汉张骞西域引入中国,因而在西北地区,人们也叫它胡豆。 扬州乡村人家称蚕豆米为“土莲子”,称去皮的蚕豆米叫“蚕豆仁”、“二交仁”、“蚕豆瓣子”,说“蚕豆瓣子汤胜似莲子羹”。

 在乡下,种田人家舍不得用大块田地来种蚕豆,都是利用田间、地陇、坟地旁、沟渠边一点点大的地方长蚕豆,“秋分前后、种麦点豆”,只需要铁锹踩出一个斜口子,顺手丢进三四粒豆种,小孩向口子里抓一把稻草灰,点蚕豆就算完成。蚕豆是懒作物,豆种入土,便任其自长,无需管理,只等来年收摘了。

 

    立夏前后,属于青黄不接之时,唯有青蚕豆、苋菜上市才算是有菜吃。在扬州乡下,不少人家会将蚕豆跟白米一锅煮,称为“蚕豆饭”。豆酥烂,米饭则散发着一股子清香。蚕豆在王祯的《农书》上有“百谷之中最为先登之物,蒸煮皆可食,代饭充饥”之说。这种拿蚕豆既当菜又当饭的做法,我是不大能食的来的。城里人最喜欢将新上市的蚕豆当小菜,用它炒咸菜、与苋菜炒食,或者煮豆瓣汤。无论哪种做法,蚕豆清香鲜甜,入口软酥,沙中带糯,柔腻适宜,美味可口。

 

 倘若立夏时节在酒店或餐馆吃酒席,七碟八碗中,必定有一碟酥沙浓香的五香蚕豆或蚕豆拌咸菜来当凉菜,而热菜过后,奉上的时蔬佳肴当中,也少不了清炒蚕豆或苋菜炒蚕豆的身影。蚕豆既有个性,又不夺味,可与其它食材相互衬托。今年夏季,扬州狮子楼大酒店研发的夏季菜品中有一道“豆酥桂鱼柳”,是新鲜的蚕豆泥和江桂鱼片烹饪而成,桂鱼雪白鲜嫩,蚕豆翠绿碧嫩,洋溢着乡野之气,一白一绿,大概也是我们喜欢它的原因吧。

 

我最喜欢的豆瓣菜之一是咸菜豆瓣汤。虽然这是扬州人家餐桌上最寻常的一道菜,但越是简单的食材,越不容易掌握。有机会在扬州狮子楼大酒店的后厨偷师学艺,才晓得要事先把嫩蚕豆瓣煮得开花,之后捞出,而所谓咸菜,也不能是已经腌制一个冬季的大菜,要用才腌制了几天已经有淡淡腌渍咸味的雪里蕻。热锅油温至六成热时,将肉丝和雪里蕻一起入锅翻炒,出味儿之后,再将煮开花的豆瓣连汤一起倒入,煮个两三分钟就好。

 

每到立夏时节,清晨楼下的空地上,总有三四个老人聚在一起剥蚕豆米,这时留着的长指甲就派到用场了,用指甲沿着豆荚筋使劲一划,豆荚就掰开了。每次都嫌剥蚕豆麻烦,总喜欢去菜场买些现成的,然而事先剥好蚕豆,不过一两个小时的功夫,表皮开始发皱,全然少了那股子水灵灵的新鲜劲儿!

 扬州味:立夏尝鲜
苋菜

 

   周作人在《苋菜梗》一文中写道:近日从乡人处分得腌苋菜梗来吃,对于苋菜仿佛有一种旧雨之感。苋菜在南方是平民生活上几乎没有一天缺的东西,北方却似乎少有,虽然在北平近来也可以吃到嫩苋菜了。 

 

   对于初夏上市的苋菜,倒是没有旧相识的感觉。作为一个北方人,我是不大爱吃苋菜的,原因很简单,家乡不产苋菜,能买到的苋菜大多经过了长途跋涉,粗壮的苋菜入锅炒熟之后,吃在嘴巴里,筋是筋,叶是叶,没有那股子柔嫩劲儿。

 

   然而,对于一个扬州人来讲,立夏时上市的苋菜,能跟随整个夏天。一位老扬州说她小时候,扬州的夏天炎热,家中没有空调,每次吃饭都觉得没有胃口,母亲就炒苋菜,用苋菜汤汁给她拌米饭吃,印象中,每到夏天,碗里的白米饭总是被苋菜染得红彤彤的。

 

苋菜又叫青香苋、红苋菜、汉菜、野刺苋唐山人称它为人揪菜,而扬州人则喜欢称它为han cai”。苋菜原产于印度和中国,甲骨文中已有“苋”字出现。据说种植苋菜已经有八千年历史。之所以叫苋,宋人陆佃的《埤雅》说是“苋之茎叶皆高大易见,古其字从见。”由于成熟期只有短短一个月,因而价廉产量高,可填补夏季缺菜时的淡季。苋菜分为白苋菜及红苋菜。在扬州最常见的要数红苋菜,下锅一炒,一汪红汤浓艳艳。

 

扬州美食家聂凤乔在其著作《蔬食斋随笔》中写道:苋菜不能和鳖同吃,大概是我国“食物相克”说中历史最悠久的一对。而炒苋菜放蒜这种绝配,大概是古人发明的。试想在古时,生长在田间、野地和屋舍的苋菜一直被当做野菜来食用,古人对其食性不能掌握,怕吃坏肚子,于是试着用能够杀菌消毒的大蒜与其相配,正是有了蒜香激发,苋菜的野性味道轻轻松松被遮掩了,相反,入口之后变得香嫩爽口。

 

虽然是野菜出身,但在袁达的《禽虫述》的记载中,用苋菜配鲥鱼,连鱼鳞一同蒸食,香港则有道菜叫“西湖留艳影”,是将苋菜与鱼茸一起做成鱼茸苋菜羹,这两道菜色泽明洁,味道清淡鲜爽,口感滑润软糯。在扬州民间,苋菜最常见的做法要数炒苋菜、苋菜炒蚕豆和苋菜汤。相比较而言,出现在扬州狮子楼大酒店夏季菜单上的凉拌苋菜,秉承了淮扬菜的选料严格、制作精细的特色,苋菜焯水之后,佐以火腿、虾米、茶干、榨菜等碎丁,再浇上麻油,立刻变得简约不简单,这道菜肴很适合炎热的夏季食用。

 

在扬州,炒苋菜是上得了酒席的,排在重荤之后,尽管姗姗来迟,却是最受欢迎的蔬菜之一。

苋菜含有丰富的草酸,和菠菜相似,烹饪时最好先用开水焯一下,另外,苋菜吃多了会引发日光性皮炎,因而可以常吃,却不能一次吃得太多。

 

扬州味:立夏尝鲜

黄瓜

 

白苣黄瓜上市稀,盘中顿觉有光辉;

时清闾里具安业,殊胜周人咏采薇。

 

                         宋 陆游《瓜》

 

    南宋诗人陆游大概是一个“黄瓜控”,在我们人眼中,黄瓜太普通不过,现在一年四季都能吃到新鲜的黄瓜,大可不必为了黄瓜而专门写几首诗。 然而,在陆游生活的年代,鲜少有反季节蔬菜,只有到了春尽立夏时,才有得鲜嫩带刺的黄瓜吃。

 

   黄瓜最初叫胡瓜。原产于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印度热带雨林地区,西汉以后,分别从南北两路传入中国。李时珍考证,黄瓜是张骞从中亚地区沿着丝绸之路引进的,因为从西域引进,与胡桃一样,都冠以“胡”字。五胡十六国时后赵皇帝石勒忌讳“胡”字,汉臣襄国郡守樊坦将其改为“黄瓜”。

 

    不过,在《滇南本草》、《茶余客话》等许多书上都叫它“王瓜”。我们现在吃黄瓜都会挑青绿长条,带刺头顶黄花,还没有来得及变黄的嫩黄瓜吃,而在古时,采摘的时节会稍晚些:“收胡瓜,候色黄则摘”。对于黄瓜,扬州人有自己的偏好。扬州人喜欢吃小黄瓜,也就是那种小到二三寸的“乳黄瓜”,无籽皮薄,鲜绿带花,头尾匀称。这种黄瓜小巧玲珑,惹人怜爱。扬州三和四美厂生产的酱菜“罐装乳黄瓜”用得就是这种小黄瓜。根据《扬州志》书中记载,这种乳黄瓜是张骞通西域时带回的种子,在扬州落户已经一千八百多年。

 

   在扬州,立夏尝鲜少不了刚上市的嫩黄瓜。黄瓜水分多,具有一股子香气,虽然不甜,人们却爱拿它当水果吃,脆生可口。最明显的莫过于行走在老城区的街头巷尾,总能遇见推着一车樱桃、枇杷、黄瓜叫卖的小贩,一旦停下车,立马用喷水将这几样鲜物儿弄得水灵灵的。

 

   除了生吃,最常见的吃法是凉拌。在扬州民间菜肴中,凉拌黄瓜做法最简单不过,就是用刀把黄瓜拍碎,用盐码味,去汤之后,加点醋和蒜泥凉拌吃。这道凉菜一旦进了餐馆,原本简单粗犷的做法,在经过扬州狮子楼大酒店淮扬菜大师的一番精湛刀工处理之后,一道足以令人惊艳的蓑衣黄瓜,似艺术品摆在面前,不忍下箸。  蓑衣黄瓜顾名思义,主要是指黄瓜切成后的样子像蓑衣。一条完整且直的黄瓜,在经过两面刀工处理之后,看似片片分离,然而,用筷一撑开,又片片相连,筷子松掉,原本撑长的黄瓜,又立刻缩回原来大小。

 

     作为吃货,在家中厨房,我也曾试着做蓑衣黄瓜,然而,刀工不到家,以及不得法,使得黄瓜片与黄瓜片之间都断掉了。当即通过微博求助蓑衣黄瓜的做法,@扬州狮子楼帮主 立刻回复提醒说,要想黄瓜切片相连不断,需要将黄瓜摆放在两根筷子中间,这样来切才会不断。

 

到底是淮扬菜大师,轻松几句,就点明了这道菜的核心技法,不过,蓑衣黄瓜做起来终归很麻烦,不如直接到扬州狮子楼,品尝美食的同时,也能欣赏厨师高超的刀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