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臭记

标签:
杂谈 |
湖南长沙火宫殿的臭豆腐之所以有名,全都拜大人物的特殊嗜好所赐,而在扬州,臭豆腐是上不了席面的。多少有些乡野之气,总是以最低调的姿态出现在寻常人家的餐桌上,一碗黄绿汁液浸着的臭豆腐往往成了佐餐下饭的最佳伴侣。
臭豆腐的味道说不清道不明,暧昧而含糊。喜欢的人,超喜欢;不喜欢的人,嗤之以鼻。在嗜臭上,分歧像一道界河,如同榴莲,爱和不爱,总是泾渭分明。
其实,臭豆腐是有着丰富文化底蕴的民间休闲小吃,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其最风光的时代可追溯到清宣统年间,慈禧太后赐名“青方”,使得臭豆腐立即名扬天下,据历史考证慈禧太后也有吃臭豆腐的嗜好,还将其列为御膳小菜。臭豆腐好吃不好吃,究其原因还是那一坛好卤上。
然而在坊间,密不可宣的臭豆腐制作秘方,为此物增添几分神秘色彩,甚至一度要谣传说臭豆腐是用粪便沤制出来。一时间,谣言四起,臭豆腐真是臭大街了。
为了探得臭豆腐的古法制作过程,四处打听,前不久一位朋友很神秘的告诉我,他认识一位制作臭豆腐的高人,光那坛保存下来的老卤都已经有四十年的历史了。
在急于抛弃传统,诸多美味变异甚至消失的今天,这消息无疑会令人振奋。于是某个周末,在朋友的带领下来到梅岭一处楼房。当看到房主人周登东从卫生间面池底下小心翼翼搬出一个陶罐时,不免有些诧异,传世宝贝卤汁原来就隐藏在这样很不起眼的小罐子里。
周登东轻手轻脚揭开陶罐口上层层包裹的塑料薄膜,顿时客厅里充满了一股子臭气。仔细看,陶罐内,水面上浮了一层白糊糊的东西,看上去既粘稠又滑溜,用洗净无油污的筷子搅拌,不仅夹出植物的根茎,以及长长的植物纤维。
周登东指着卤汁说:这卤汁可有些年头了,大概是上个世纪1968年,我母亲在街道工作,到石塔寺,也就是现在汶河小学的位置,当时是一座寺庙,我母亲到寺院向后厨僧人要来一罐制作臭豆腐的卤汁。那时家家户户都穷,弄点卤汁就是想自己做点臭豆腐,吃白米饭时当个菜,下下饭。
就这样,这罐出身寺院的臭豆腐卤汁成了周家姆妈的心头之好。如何制作臭豆腐?又要保存老卤汁都是一门学问。为了防止老卤汁不小心被损坏,细心的周登东,将其分为两份,一份为母体,盛放陈年老卤汁,不轻易在里面腌制臭豆腐。腌制臭豆腐的重任主要由一个小陶罐来担当,每次他买来维扬豆制品厂的干子,一切两半,放入罐中腌制,一般腌制三五天就可以取出来吃了。取时,用晾好的凉白开水清洗臭豆腐上沾染的绿色汁液,随后再将清洗过的水倒入卤汁中,再加适量的盐进行发酵。这也使得卤汁的分量始终不变。
周作人先生曾经在其书中写道:“近日从乡下处分得腌苋菜梗来吃,对于苋菜仿佛有一种旧雨之感……绍兴中等以下的人家大都能安贫贱,敝衣恶食,终岁勤劳,其所食者除米而外唯菜与盐,盖亦自然之势耳。干腌者有干菜,湿腌者以腌菜及苋菜梗为大宗……”同属江浙一带,扬州人虽然没有绍兴人一年四季食用臭苋菜梗的习惯,但苋菜梗却是制作保持臭豆腐卤汁中,一味不可获取的主料。
据周登东介绍,自此老母亲过世之后,他开始自己动手腌制臭豆腐。臭豆腐好吃与否在于老卤汁,这卤汁每年一腌,每年一臭。制作臭卤汁必需要用笋根和老苋菜,这当中以野生带刺的老苋菜最难寻觅。每到秋天,他就骑车沿着河边四处寻找老苋菜,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步伐越来越快,野生老苋菜已经很难寻觅,只好退而求其次,到乡村去寻找。去年,在一处河边发现一丛老苋菜,被他当做宝贝摘回家。摘之前,还细心的取下野苋菜的种子,今年春天,周登东特地把种子撒在阳台的花盆里,没有想到居然长出了又高又壮的苋菜。如今,一说起此事,他乐得像个孩子一般。
当腌制好的臭豆腐,经过高温蒸制之后,在葱姜青红辣椒的辅佐下,威风上桌的那一刹那,免不了使劲张开鼻翼努力捕捉弥漫在空中的阵阵臭香,那一刻表情一定很陶醉。倘若再趁热,下箸拣上一块,小心放入口中,酥软鲜香扑面而来。周作人所说的“旧雨之感”大抵就是如此这般,散发着淡淡的乡愁滋味,让你我沉静在旧时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