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秦淮名妓老钱宰相柳如是文化 |
分类: 随笔 |
秦淮名妓柳如是的情感世界
烟波浩淼的十里秦淮曾造就过许多在中国历史上称得上人物的女人,遥想当年活跃在江南的“秦淮八艳”,虽然都是些当红妓女,在今天都属“扫黄”之列,但那些女人身上所显现的才情、申明大义的爱国之情是当时许多男人都望尘莫及的。看似娇媚的 李香君在侯方域投清后毅然与之决裂,死前遗言“国土已亡,悬棺而葬”。风情与刚烈原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一旦两者集合到一个女人身上,也会让世人刮目相看。
与李香君相比,柳如是似乎女人味更浓一些,她性情中的刚烈被淡淡的柔情牵制了一些,显得刚柔相济。虽是“通权达变,大义凛然,苟利家国,生死以之”的女中丈夫,她的柔情侠骨不但为后世的风尘女子做出了榜样,也成为许多凡夫俗子的楷模。她美艳绝代,才气过人,留下了不少值得传颂的轶事佳话和颇有文采的诗稿与尺牍。
长长的历史岁月中,屈指算来柳如是生活的年代离今天其实并不遥远,明末清初,也就三百多年前的事。柳如是本来的名字叫杨爱,又叫杨影怜,穷人家的孩子。家里日子过不下去了,把她卖到了娼寮,估计杨影怜应当是进了风月场所之后起的艺名,试想一个穷得连饭都吃不上的人家,哪个女孩会有心思顾影自怜?进入娼门后这个女孩开始接受了正规的培训,在职业技术学校里除了学习眼神、笑靥、身段、化妆、衣饰等勾引各式各样男人的最基础的技能,琴棋诗画等技艺也属于必修项目。严格的职业培训为杨影怜日后成为一代名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杨影怜同学绝对是一个刻苦好学的好学生,当然也得力于她的基础设施比较好,天资聪慧,容貌俏丽,再加上诗文丹青出色,毕业上岗后,在秦淮妓女中颇负声名。
上班时间不长,她就被退朝宰相周道登一眼看上了。虽然这位老爷子年逾花甲了,但雄心依旧,坚决要娶十四岁的杨影怜为妾,自然是谁都拦不住的,毕竟人家也是做过宰相的,退休前是国家高级官员呢。于是十四岁的少女嫁给了七老八十的周老翁,相府内的周老爷子经常把这个小妾“抱置膝上,教以文墨”,如此场景不断再现,并成为相府一大滑稽景观,招来众姬妾愤懑嫉恨,也招来相府的天下大乱。女人之间的斗争的初级版无非就是张口骂大街,面对一群贵妇人“淫妇贱货”之类的咒骂,出身贫贱并在贱业内生活多年的这个小女子所掌握的骂街方面的语言自然稍胜一筹,让周府上下的女人们甘拜下风。顿时昔日的宰相府骂声不绝,乱成了一锅粥,周老爷子碍于脸面,只好忍痛割爱把刚刚娶到家的小妾再度卖到青楼继续当小姐。
杨爱杨影怜或许就是在这个时候更名为柳隐,至于柳如是、蘼芜,以及后来“河东君”、“蘼芜君”之类的称呼那估计是以后又改的名字,而“如是“之名应当与辛弃疾的词“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有关。
柳如是虽然出身贫贱,但是多年来与上层社会的达官贵人们交往,事实上也提升了她的认知水平。她身为欢场女子,心胸却很宽广,内外兼修的结果使她愈发秀外慧中,成为上层男子喜欢的对象。时任宰相的徐阶有个曾孙徐三公子年少气盛,自认能把这个小女子搞定,没想到拍出重金求床第之欢却遭到拒绝。此时的柳如是已经修炼到了一定境界,开始喜欢有文凭的博士博士后之类的才儒了,对徐公子这样缺少文墨的小男孩不怎么感兴趣,她婉言劝告徐三公子勤练武功,博取功名。小徐对心仪女人的话很信服,后来果然出仕,再后来随军出征中炮身亡,暴尸荒野,成为柳如是的第一位徇情者。
柳如是第一任真正意义上的情人是南明复社领袖陈子龙,她与陈子龙情投意合,但陈在抗清起义中不幸战死。后来柳如是坚定的抗清情结应当是与此一脉相承的。
东林领袖钱谦益是文名颇著的大官僚,家中府第连云,肥田千顷,奴婢过百,财力雄厚,因被指控纳贿舞弊,革职在家已经十二年。六十岁的钱谦益年轻的时候也曾经满怀雄心壮志,由于宦途坎坷变得消沉颓放,到后来终日厮混在秦楼楚馆里泡小姐,落得个“东林浪子”的外号。
令人想不到的是,崇祯十四年,二十余岁的柳如是嫁给了年过半百的钱谦益。
柳如是嫁给钱谦益其实是有缘由的。
钱谦益有个叫谢三宾的门生,崇祯元年任陕西道御使,再攫太仆寺少卿。他服丧三年后寄情声色,发誓要把柳如是这位妓中花魁弄到手。柳如是当时也想找一个男人相依托,但是对这个疯狂出击的男人却不来电,为了逃避就开始东躲西藏。谢三宾派出人马到处搜捕,这样以来事就大了,此时身陷危境的柳如是感觉到要摆脱眼前的困境,只有依附权势更大的人,而这个人又必须是一个才儒,通过筛选最后选中了钱谦益。情况紧急,刻不容缓,柳如是乔装男人夜半到钱府投帖拜访。
这次深夜造访访出了一场情缘。
在特定时期,柳如是与钱谦益的关系飞速发展,美女也是生产力啊。此后仅仅用了十天功夫,钱谦益就为柳如是建造了一座精致住室,并以柳如是的“我闻居士”之号命名为“我闻室”,暂时把她安排在新房子里,朝夕相处,谈诗论文。十天就能造出“精致”住室,不知是不是外焦里嫩的“豆腐渣工程”,室内空气质量能不能达标。
四个月后,钱谦益正式婚娶柳如是,并为她在虞山盖了壮观华丽的“绛云楼”和“红豆馆”,开始金屋藏娇。
六十岁的钱谦益与二十几岁的柳如是的婚礼是在一场闹剧中举行的。据说婚礼那天,老钱把过去官场上的哥们弟兄都请来为他贺喜,热闹的场面也吸引来许多百姓驻足观看。河面上远远漂来一个画舫,老钱登上船,回过头告诉大家他迎娶的是秦淮名妓柳如是,众宾大怒,为他感到羞辱;百姓们大笑,为老钱搞的黑色幽默而嘻笑。众多士绅官吏被骗来贺婚,等于承认了这桩婚事的合法性,众人大呼上当,挥拳示威,个别人感觉不解恨,从地上拾起砖头瓦块砸向彩船,石块雨夹杂着鞭炮声,把彩船送到江心。钱谦益却怡然自得吮毫濡墨,即兴写下数首《催妆诗》,柳如是更是不屑一顾,安坐妆台精心描饰:真乃天造地和的一对乖乖啊。
柳如是把自己的一生托付给钱谦益,这其中除了躲避灾难的原因,情爱的因素应当是主要的,读崇祯十四年她与钱谦益同游黄山时所作最有名的诗可见一斑:
旌心白水是前因,觑浴何曾许别人?
煎得兰汤三百斛,与君携手祓征尘。
“我们的因缘是前世注定的宿约,今生理应携手,或许还有来世吧!”从这首诗中,能感觉到她深深的情意。
再读柳如是陆续写给钱谦益的信,字里行间透着看尽浮华的淡定情长,没有浓浓的真情断然写不出这样的文字:
古来才子佳妇,儿女英雄,遇合甚奇,始终不易。如司马相如之遇文君,如红拂之归李靖,心窃慕之。
自悲沦落。堕入平康。每当花晨月夕,侑酒征歌之时,亦不鲜少年郎君、风流学士绸缪缱绻,无尽无休。但事过情移,便如梦幻泡影,故觉味同嚼蜡,情似春蚕。年复一年,因服饰之奢靡,食用之耗费,入不敷出。渐渐债负不赀,交游淡薄。故又觉一身躯壳以外,都是为累,几乎欲把八千烦恼丝割去,一意焚修,长斋事佛。
自从相公辱临寒家,一见倾心,密谈尽夕。此夕恩情美满,盟誓如山,为有生以来所未有,遂又觉入世尚有此生欢乐。复蒙挥霍万金,始得委身,服侍朝夕。春宵苦短,冬日正长。冰雪情坚,芙蓉帐暖;海棠睡足,松柏耐寒。此中情事,十年如一日。
郁达夫在《娱霞杂载》中录有柳如是的《春日我闻室》一诗。著名学者陈寅恪读过她的诗词后,对柳如是的“清词丽句”十分敬佩。清人认为她的尺牍“艳过六朝,情深班蔡”。柳如是还精通音律,擅长歌舞,她的画娴熟简约,清丽有致;书法深得后人赞赏,称其为“铁腕怀银钩,曾将妙踪收”。
从柳如是清丽的诗文中可以读出绵长的思念、无悔的爱与悲悯,能感觉到他们夫妻曾经是怎样的相濡以沫。这种红颜伴鹤发的日子里,尽管年轻美丽才华横溢的柳如是偶尔也有叹息,偶尔也发出感慨希望自己的如意郎君是位年少貌美的才子,但对于身边的这位老同志,她基本上是比较认同比较满意的,毕竟老钱同志比起当年那位周老宰相要年轻多了。
如果仅仅是因为美丽的容颜,仅仅是因为不俗的文采,柳如是未必能名声大振,关键是她作为一个女性身上所拥有的大丈夫的志向、韬略和爱国热情。
崇祯十七年初,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推翻明朝统治,远在北方的明朝的亡国遗老们屁滚尿流地逃到金陵,阉党余孽马士英、阮大铖等人拥立昏愦无能的福王朱由崧在金陵称帝,建立了南明政权,钱谦益因为是东林领袖受命出任小朝廷的宰相。柳如是对这个偏安一隅的小朝廷颇有成见,在进入金陵时,她别出心裁着奇装异服作昭君出塞打扮,用昭君远嫁匈奴进行暗喻,表明自己不惜以身事满人换取大明江山,耻笑南明政权无抗清之人。一帮阉臣与一个被阉割了的政权以及一群被阉去了骨气的大男人居然没有出身烟花巷中的女人的大义凛然,落得国破家亡的可耻下场也就顺理成章了。
远在大北方的清兵终于金戈铁马大踏步入关了,风雨飘摇中大明政权开始土崩瓦解。在去国怀乡的悲凉与屈辱中柳如是让钱谦益蹈水殉国,钱谦益战战兢兢来到水边,脱下鞋袜试了一下水说:“不行,水凉。”一个打算殉国的人居然因为河水太凉不肯下水,实乃滑天下之大稽,柳如是轻蔑地把钱谦益扔在水边,自己回去了。
国难当头,南明小朝廷的文武官员们“闯至则降闯,献至则降献,一降不止则再”,苟且偷生。钱谦益作为东林领袖为了避免江南文化界更大的浩劫不得已用自己的变节来换取这所有的一切。清廷招他北上做官,他就答应了,深秋萧瑟的寒风中开始动身。清军战旗猎猎,刀剑闪着冷冷寒光,这些降臣在清军官兵的押送下默然而行。降臣的妻妾都随着丈夫北上,只有柳如是坚决不肯随行,“无边落叶萧萧下”,特立独行的柳如是此时身着象征“朱明”的红袍立在路边为丈夫送行。在落寞的秋色中她鲜红的服饰随风飘舞,如同一团熊熊燃烧的烈焰,这团不屈的火愈发映衬出她的美丽与不俗。因为朱明王朝的“朱”即为红色,她这种大胆的举动说不定会引来杀身之祸,此举令在场的降臣目瞪口呆,惭然失色。
钱谦益做了清朝的礼部左侍郎,柳如是决绝地与他分了手,到苏杭一带云游,去访问她过去的姐妹和故友。钱谦益到北京尝够了亡国奴的滋味,后来推病回到了故里,柳如是闻讯也回来了,两人重归于好。返乡后他们坐船出游,所到之处被知情的老百姓扔得满船都是砖头瓦块。此时年过七十的钱谦益被恶名摧煎得哭着喊着要寻死,柳如是嘲讽他说:“早干什么了?不是怕水凉不想死吗?现在才想死,晚了!”
晚年的钱谦益更是在柳如是的鼓励下倾尽家产资助反清力量,秘密策划反清方案。顺治五年,钱谦益因抗清被株连被捕入狱,柳如是不顾自己卧病在床冒死随夫从行,并自认资助反清之罪愿替丈夫受死,但官府对一个女流之辈的话不予采信,只关押钱谦益。钱家一族无人敢出头,柳如是变卖家产在北京各处打点,用尽三十万两银子钱谦益才获得无罪释放。柳如是只身去接他,此情此景令钱谦益失声痛哭。她之所以包容了钱谦益的一切,不仅仅是一个疲惫不堪的欢场女子对“救风尘”的男子心存的一份恩情,这其中对钱谦益的感情应当占着很大成分。
因为参加反清复明活动钱谦益家中资产几乎用尽了,八十五岁时因贫病交加死于家中。钱谦益尸骨未寒,族人就眼红他的良田美宅,更欺负柳如是是个女流,结伙聚众闹事,原配陈氏早对柳如是恨之入骨,也乘机找茬闹事。柳如是面对这纷乱复杂的家庭纠纷,无奈地安排好钱谦益的后事,然后满心凄凉地悬梁自尽了。这一年柳如是四十九岁。
一代风流玉殒香消。
钱谦益与发妻合葬常熟虞山故宅的拂水山庄,柳如是则孤坟独葬于虞山脚下,因为她只是钱谦益的妾。两墓相距约二十米,钱谦益的墓碑上写“东涧老人之墓”,柳如是墓前石碑上书“河东君之墓”。在亡国之人悲凉的末世情怀中,曾经灯影桨声的秦淮河畔何处能找寻到柳如是的影踪?那三百多年前的坟茔已是荒草漫芜,一代视死如归的刚烈女子孤寂地在那里独躺了三百多年。
南宋洪迈曾这样评价女子英烈:“能以义断恩,以智决策,斡旋大事,视死如归,则几于烈丈夫矣!”
柳如是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