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宋词引发的民族战争
(2010-01-21 09:06:15)
标签:
民族战争宋词桂子菱歌柳永杭州文化 |
分类: 随笔 |
一首宋词引发的民族战争
东南形胜,江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瓛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一首词就把北方的侵略者引逗得垂涎欲滴,找上门来了,古代作家的作品居然有这样大的作用,让今天写了诗词都无处发表的诗人们更加感觉自愧不如。
柳永当初写这首词的时候也没想到会造成这样严重的后果,他写这个东西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巴结讨好当地领导两浙转运使孙何,是为了和人家见上一面。孙何是柳永年青时候的好朋友,当初起步的时候都在一个起跑线上,可是后来柳永总也不见长进,混得贫困潦倒,靠给妓院写歌词挣几个小钱讨生活,他的通俗文艺的创作给他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他也成为历史上最早下海的“职业作家”。柳永不知是想念老朋友了还是想求人家办事,总之是想见孙领导,因为身份悬殊,门禁森严,门卫不让进。柳永就利用他的职业之便填了这首《望海潮》先在歌妓中传唱,这一招果然奏效,歌妓把这首歌唱红了,杭州的娱乐场所到处都在唱“重湖叠瓛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作为地方领导的孙何听大家都在歌唱杭州的富足美丽,感觉脸上有光,就打听词作者是谁,一听说是柳永,孙何立即派人请柳永到府上赴宴。
柳永一贯的写作风格长调慢词,多用通俗化、口语化的新腔、美腔,旖旎近情,这首词一反柳永惯常的风格,豪放大气,大开大合、波澜起伏,用词华丽考究,把江南大都市杭州描绘成了美丽的人间仙境,开头以博大的气势点出杭州位置的重要、历史的悠久,揭示出所咏主题 。烟柳画桥,内帘翠幕,街巷河桥掩映在如烟的丛柳中,雅致的居民住宅参差错落。十万人家,柳永没有夸张,《元丰九域志》记载,北宋中期杭州人口二十万零二千八百一十六户,神宗元丰年间写这首词的时候大约就是这个数字,杭州确实是一个适合居住的城市。当时钱塘江堤郁郁的苍苍树木成行,江水的澎湃浩荡,街市上商品精美齐全琳琅满目,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很小资的呀。西湖的景色很美,白堤将西湖湖面分割成的里湖和外湖,灵隐山、南屏山、慧日峰重重叠叠,山上长着桂子、湖中开着荷花,不论白天或是夜晚,湖面上都荡漾着优美的笛曲和采菱的歌声,吹羌笛的渔翁合唱菱歌的采莲姑娘快乐着他们的快乐。大概那时候就流行以考察为名外出旅游了,地方官员成群的马队簇拥着高高的牙旗,缓缓而来,一派暄赫声势。官贵人们考察结束回去的时候,写一些考察报告,没有相机拍摄只能用笔画下来把好景画成图本交上去,向没有到这里来过的同僚炫耀,去杭州看看吧,那里是人间仙境啊。
看来一首宋词引发的民族战争的说法是有历史根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