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带哪些刊物上飞机

(2006-06-09 02:22:41)

我有一个毛病。每次上飞机前都有一种“恐惧症”,不是恐惧飞机会如何如何,而是恐惧行程中除了必须阅读的文件之外会没有足够多的报纸杂志可看。

 

今天,我的目的地是夏威夷。早晨八点半从北京出发,途经东京,算上转机的时间,整个行程大约有十六、七个小时。因此,我的电脑包除了用来写这篇博客的电脑之外就是无数的杂志和报纸,塞得都快流油了。属于眼睛没累胳膊先疼,有点自虐。

 

下面就是我电脑包里的内容(其中有些是机场现买的,有些是平时人家寄过来一直没时间看的),它们基本上反映了我平时的阅读习惯。

 

杂志

 

u       《财经》:虽然好久没见到舒立主编了(上次见好像也是在东京机场美联航的休息室,真巧),但是她的杂志我基本上还是每期都会看,只不过有的时候看得仔细点,有的时候就走马观花一些。我仍然认为这是中国最主流的一本财经杂志,这种主流感既不来自《人民日报》那样的身份,也不来自新浪新闻频道那样的编辑技巧,而是一种对“硬新闻”的持之以恒的追求、一种对宏观经济的浑然天成的敏感以及一种骨子里的新闻正直。这和舒立自己的兴趣、性格以及对新闻事业的态度有关。留心的读者甚至可以注意到,很多《财经》的报道在行文风格上(尤其是起始段落的感觉和节奏上)同国外主流的财经平面媒体(如《华尔街日报》和《财富》)竟有几分神似。

 

u       《中国企业家》:和《财经》相比,《中国企业家》虽然也是财经类杂志,但却是完全不同的路数,因此也有别样的商业模式。两个字可以概括这本杂志:圈子。这是一个企业家群体(特别是喜欢、至少是不讨厌出名的企业家群体)的俱乐部,有点像97年的三里屯北街和今天的工体西,是一个互相看与被看的地方。

 

u       《北京青年周刊》:这好像是唯一一本我和我妈都愿意看的杂志。其中,王江月和顾雪的采访以及一些非常贴近都市生活的杂文都是我愿意花时间从头到尾看完的,虽然到现在我也没搞清楚其中有些栏目(如《咖啡同盟》和《我物质狂》)到底是什么情况。

 

u       OK》:说来也许很多人不信,这本杂志我几乎每期都看。虽然比较“八”,但是至少“八”得还算纯正,“八”得不那么没有底线。原来一直觉得他们对国外版权合作方的图片和文字利用得比较充分,但是对国内明星的报道似乎有点单薄,不过从最新一期看这一点已经有所改观,并且头牌记者刘冬也拿掉了自己招牌式的有点“王婆卖果”嫌疑的自我描述。

 

u       《男人装》:格调还算健康的情色杂志,属于平时我不会主动想起来去买但是在杂志摊上看到了买一本也不觉得丢人的那种。值得一提的是,该杂志的摄影还是有相当水准的,拍出来的照片性感而不做作(更不下作),总能在那种似有还无的不经意间散发出一些可以叫做“气质”的东西。比较适合飞机上百无聊赖的时候阅读。

 

u       《时尚先生》:同十年前每期都买的情况不同,今天这本杂志我基本上只有在上飞机前才会想到去买一本,而且每次翻阅的时间不超过10分钟。不知道是因为时代进步了可看的太多了还是杂志退步了可看的太少了,只要广告销售没有退步就好。

 

u       《名仕》:老实说,今天是第一次看。谈不上有多出彩,但至少我看它的时间好像比看《时尚先生》还稍微长一点,甚至可能达15分钟之长。不过感觉上这本杂志虽然有了定位,但是好像还没完全找到风格。

 

u       Soho小报》:老潘的这份半内部半公开的刊物其实办得还是相当靠谱,有内涵,有品位,比建外Soho全都一个模样的大白楼好看。

 

u       《乐》:谢谢洪晃让下属每期都把自己旗下所有的刊物打包寄过来,但说出来有点浪费,我真正会看的其实只有《乐》周刊的北京版。今年高考作文北京的题目是《北京的符号》,我觉得这本杂志里包含的就是最新鲜、最生活、最律动的北京符号,并且比那些人们最容易想起来的红砖青瓦、烤鸭豆汁更有味道。

 

报纸

 

u       《新京报》:没什么,看着手不脏眼不累,习惯了。

 

u       《亚洲华尔街日报》:也是因为习惯,同时还因为看不到美国原版的《华尔街日报》。

 

u       《体坛周报》:为了给未来一个多月观看世界杯临阵磨枪做点准备稀里糊涂地就买了,还惦记着有李响关于米卢的特别报道呢。之所以没买《足球》是因为大眼才子李承鹏的文章全上了他的博客并且一天到晚老挂在新浪博客首页,再好的东西也有吃腻了的时候。

 

 

u       《花旗帝国金融天才桑迪韦尔传奇》:这次只带了这一本书。选这本书有两个原因:第一,我基本上只看传记,职业关系,看韦尔先生的传记很正常;第二,我实在不好意思带一本《蓝海战略》上飞机,当做足底的都说自己的蓝海战略是在给客人捏脚的同时为客人免费掏耳朵的时候,你知道再看这本书已经既不酷也不那么管用了。

 

[注:写这篇文字的时候上述杂志、报纸和书已经全部看完了,离降落还有三个多小时。可见带了这么多还是不够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