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在友人的恋情和企业家的类型这篇博文中,把一个非常要好的女性朋友的感情纠葛和做企业联系到了一起。文章登出后,这个被我提到的“女性朋友”给我打电话,告诉我其实我理解错了。(男人理解错了女人基本上和“春天花会开”一样正常,都属于自然界现象。)
她告诉我:“其实我之所以考虑离开他,并不是一定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结果,而是因为认为他能够给我的爱不是我要的那种爱,因此能不能得到所谓的结果反而不重要了。而这一切并不是因为他不想去好好爱我,而是因为从根本上说他的各方面条件太优越了因此以前从来不需要认真付出身边就会有大把的女人,所以长此以往他从来没有培养起爱一个人的能力。在我看来,爱一个人不仅仅是一种状态,而且需要一种能力;这种在二十岁、三十岁没有获得的能力,你不要指望他能在四十岁获得。”
最后,她居然挑战我说:看你还有没有本事把我刚才说的也和做企业联系起来!
这不是欺负人嘛!
1.
对我这位朋友来说,一份好的爱显然比一个好的结果更加重要。企业也一样,虽然需要结果(这个结果就是盈利),但是一个有抱负的企业家不会愿意仅仅为了盈利而选择了错误的商业模式,因为短期的小利很可能会耽误长远的大利。
譬如陈天桥,如果他真的只想要一个盈利的结果应该并不难,但是那样他可能会失去一个塑造家庭娱乐市场版图的机会。再譬如现在炒得沸沸扬扬的名人博客,如果今天非要让新浪(以及部分博主)上来就赚钱,也许可以做到;但是如果为了能够今天就给每个人都分点零花钱而把模式选错了,游戏规则建错了,对各方以及整个博客产业来说都一定会损失更大的利益。我前两天还和新浪高层说,今天你一分钱不给,老徐率众明星都写得欢蹦乱跳;一旦你开始给钱了,如果游戏规则有重大瑕疵,利益分配方式不公平或者被视为不公平,也许会有一批有影响力的博主集体退出新浪的博客江湖。因为那个时候,他们在意的可能不是“结果”而是那份“爱”(或者“不爱”)本身。
2.
不带这样拐弯抹角影射我们一批靠行政垄断发展壮大乃至一统天下的国有企业的!
最近,国家广电总局关于针对性很强的关于选秀类节目的通知引起了众多网民强烈的批评。反过来说,如果央视只会靠广电总局的行政指令来打压自己的竞争对手,那么它将永远撑不起一个在国际市场上受人尊敬的传媒帝国。因为能够让央视获得那种能力和地位的不是广电总局,只能是一个百花齐放、高度竞争的市场。你必须学会在竞争中爱你的观众,然后你的观众才会爱上竞争中的你。
我们也经常会听到一些名声显赫的国有企业对于一些新兴市场或者新兴业务拥有这样那样的计划和图谋。我们并不怀疑它们的初衷(正如我那位朋友并不怀疑男友想去爱自己的愿望),但是在我们看来,无论这些企业今天有多大多牛,它们在那些新领域成功的可能性为零,因为它们从根本上不具备在那些领域成功所需要的体制。今年,中国国有企业的体制改革进入了攻坚的一年,其中一个重要的课题就是如何通过体制创新(包括引入国际战略投资人、管理层持股、设立期权制度等等)让这些企业逐步摆脱国家保护的温床,培养起在一个高度开放的市场中应对产业竞争和技术变革的能力。
3.
的确,不是所有的男人都能有所有女人希望看到的所有能力。(其实是所有的男人都不可能有所有女人希望看到的所有能力。)企业也一样,不可能面面俱到。一个企业要对自己的核心能力有一个现实的判断。譬如,你非要让盛大去做一流的新闻,让新浪去做一流的无线,让TOM去做一流的游戏,让网易去做一流的搜索,让百度去做一流的电子商务…最后一定只有失望。表面上看起来相通的东西其实中间横亘着一堵难以逾越的高墙,差一点其实就是差十万八千里。
最近,我成功地至少打消了两家唱片公司试图希望收购三流的小SP的想法。
我的道理很简单:三流的SP之所以沦为三流,一定有自己的原因。而唱片公司的核心能力是不断推出好的歌曲和艺人,不是SP运营。因此,你不要指望自己能够把一家三流的SP打造成一流。既然这样,不如直接去和一流的SP合作。虽然你要分给人家一部分利益,但是你获得的利益更多。在今天的经济环境中,优秀的企业一定是善于分享的企业。
唯一和我那位朋友遇到的情况不同的是,一个男人可能如果到了四十岁还没有爱一个人的能力他可能永远都不会有了,但是一家企业却总是可以通过兼并收购获得一些自己原本不具备的能力。只不过你兼并收购的目标一定不能是三流的公司,因为它们自己本身就不具备你所希望获得的那种能力。
回到那两家唱片公司,我和他们说:你们可以收购SP,但不是现在。你先用你的核心能力做成了中国的华纳或者EMI,那个时候你足够大了你可以去收购一家一流的SP,但不知道那时候市场上还有没有SP这件事。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