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听课研课:初一年地理“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二百七十一)

(2018-11-07 16:44:25)
标签:

听课研课

校本研究

生态课堂

哲学思考

教育

分类: 研究平台
    11月2日,听张老师初一年12班地理课“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课后交流。
    1.课堂教学
    这节课教学有一个鲜明的特点是创设情境、以问导学。
    情境一:
以光头强考取导游证为背景引出本节课的重要概念:什么是等高线?什么是等高线地形图?通过播放动画“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展示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方法。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利用事先做好的地形模型绘制等高线,并通过两个活动,引导学生发现等高线的特点。
    情景二:光头强顺利通过考试,成了一名导游。带着一个刁蛮游客游览狗熊岭,认识狗熊岭(山体)的不同部位,引导学生熟悉山体基本部位景观图,用实物模型明确山地基本部位以及山地集水部位。学生用拳头明确山地基本部位。通过狗熊岭景观图、实物模型形象直观地化解难点“山顶、山脊、山谷、陡崖、鞍部等高线特征”,并指导学生绘制等高线示意图。运用示意图及实物模型突破难点“等高线的疏密与坡度陡缓的关系”并设置问题进行巩固,区别山谷与山脊等高线特征。以问导学,带领学生学习等高线的疏密与坡度的陡缓的关系。
    情景三:将地理问题生活化,进行知识拓展,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让学生设计爬山路线、最佳观日点、漂流点、露营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2.交流讨论
    (1)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对于初一的孩子来讲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怎么让孩子们提起兴趣,主动参与学习,就需要让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让抽象的等高线实实在在的印到学生的脑子里。课堂上展示实物模型,并让学生观察,如何充分地利用这人个实物模型?
    实物模型如果置于讲台之上,近距离学生可能看得清楚,但远距离学生视线偏远,就可能模糊了。为了让实物模型能给全体学生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可以走进学生,让每个坐在座位上的学生都有机会“阅读”。
    (2)引导学生在用拳头明确山体基本部位的,这是一种隐喻性教学,很直观、形象,说明了山顶、山脊、山谷、陡崖、鞍部等部位。这样讲,可能只停留于地形部位的判断。如何改进呢?
    它们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呢,应该按什么顺序来讲解学生才更容易记准确呢?地理的知识点这么多,这些知识点之间有什么联系呢?怎么把这些零零碎碎的知识点用线索串联起来,最后形成知识网。
    (3)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问题。在课堂上,教师创设情境,提出了到山上可以看日出、攀援、宿营等活动,请学生如何利用等高线地形知识来解决这一生活中的问题。这是一道生活性很强的题目,但总觉得思维过于局限,能否再开放一点。
    学生的生活经历是丰富的,在地理生活化问题的设置上,可以设置开放式的问题,如:让学生来客串旅游项目开发专家,在这个旅游区设计旅游项目 ,再引导学生在等高线图上寻找体验地点,达到学以致用,拓展思维的目的。
    3.反思总结
    地理知识繁杂,需要建立一个知识系统,能否建立这样的系统,关键之一是能否认识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明白了知识间的内在逻辑联系,那么这样的知识的系统才是科学和有机的系统。
    教学需要创设情境,需要思考问题,有了情境和问题意识,课堂就可能散发出生态性的气息来。问题是,创设情境要能引出有效的问题,或有利学生思维的问题;而问题的提出,又能根植于情境之中。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去体验,不断地提升自我的教学能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