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稿(九)“错误的”正确选择的徐惠彬教授
(2019-06-05 19:55:43)
标签:
徐惠彬 |
第三章、第三节:“错误的”正确选择的徐惠彬教授
认识徐惠彬
记得在1993年9、10月间,数理学部物理(一)学科主任胡仁元带徐惠彬到我办公室,介绍说:“徐惠彬刚从德国回来,现在到北航工作,他在德国搞形状记忆合金研究。”没等他继续讲下去,我就说:“到北航去干什么?”在人们心目中,北航材料系绝对是个“小兄弟”,不仅在北航是小兄弟,在全国高校的材料系中,它也属小兄弟的范畴。况且,北航在形状记忆合金研究方面,在国内也不占有重要位置,上海交大、哈工大、大连理工大学、南京大学等等高校都在记忆合金研究方面有雄厚的实力。我认为徐惠彬的选择是错误的,在北航难以发挥他的特长。徐惠彬回答说:“我也选择了其它学校,但是,不是态度不积极,就是解决不了生活上的问题,比如,没有房子。而北航不仅答应解决房子,还解决职称(副教授)问题,所以决定到北航工作。”接着,他叙述了数理学部主任许忠勤在德国访问期间,曾与留学生座谈,听说徐惠彬打算回国工作,让他回国后,到基金委找许主任,可以申请学部主任基金。因为徐惠彬在柏林的导师Mueller是理论物理学家,许主任误认为徐惠彬是从事物理研究的。徐回来后,许主任让他找胡仁元,胡仁元了解到他从事记忆合金研究,就把他带到我办公室来了。既然青年人愿意回国工作,我就让他赶快申请主任基金,因为过了年,申请就要纳入新年度,研究工作的启动时间相应会晚一年。
2.5万元起家,打了一场翻身仗
徐惠彬的申请书提交给我们后,立刻进行了书面同行评议,评议结果很好,我们就上报给学部主任。学部主任们讨论后,认为新的一年马上到来,决定给一年启动费2.5万元。这2.5万元使他回国后能够及时启动研究工作。
愿为人梯的方萧?如老师
虽然徐惠彬作了一个“错误的”选择,但开局还比较顺利,这是有幸一位老教师愿为他做人梯,那就是原教研室主任方萧?如老师。方老师恐怕属于五、六十年代“修正主义教育”的产物,文革后,那种任劳任怨,愿为人梯的人少多了。但当徐惠彬获得第一个科学基金时,正值北航提职称,方老师自己还没有晋升为正教授,而积极推举刚到学校才3、4个月的徐惠彬破格申请教授职称。根据徐在德国出色的研究工作成绩和刚获得的基金资助,徐惠彬被北航破格提升为正教授。
1994年基金委出台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他正好赶上第一届杰青的申请。他的申请以他在德国出色的工作,获得了同行评议的全优成绩。在答辩时,当评委问及回国后干了什么工作时,他汇报了利用主任基金所取得的新结果,最终以全票赞成获得了首届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资助。
对于北航,材料系有人能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可以说是一个很大的惊喜。另外,1994年徐惠彬除了获得两项科学基金外,还得到了教委留学人员基金和北京市科技新星两项经费,总经费在全教研室排行第二。方萧?如老师主动让贤,由徐惠彬担任了教研室主任。
徐惠彬担任教研室主任的一年,他们教研室争取到的课题经费名列全系第一,为此,他又被推举为材料系主任。他当上了系主任,一边组织老师们到上级部门争取经费,一边在系里搞改革,并建设他们的实验室。八年“抗战”,他们的功能材料和表面工程实验室已具有1000平方米实验室和1000万元的设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才是成功的关键之一
徐惠彬的成功,不仅取决于天时、地利,还有他的努力,前面说的“小兄弟”就是他们具有人和的基础。背后没有“老佛爷”的垂帘听政,外来的和尚就有可能好好地念经。北航材料系的人和,为引进人才创造了有利的环境,一批博士、博士后从海内外来到北航材料系。由此也增强了他们的竞争力,过去北航材料系在金属材料学科每年仅能获得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而近几年能争取到4、5项基金,整个材料系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几度在北航各系当中名列第一。为此,针对有人因材料系新人占有较多的家属宿舍,而反对引进人才,北航校长在全校称,材料系引进人才的做法是正确的。
谁把毕晓芳骗回来了?
引进人才是一项十分艰难的工作。宫声凯的夫人毕晓芳在日本已获得了正式职务,尽管宫声凯愿意在国内工作,但夫妇分居两国总不是长远的事。要把宫声凯留住,必须把毕晓芳请回来。让毕晓芳回来的话,当然要宫声凯来说,但给毕晓芳安排工作的事,都要由徐惠彬出面,把所有可能发生的问题都考虑到了,都解决了,毕晓芳也就回来了。后来毕晓芳说,宫声凯把她骗回来了。我跟宫声凯取笑说,是徐惠彬把毕晓芳骗回来了。宫的回答很让人深思,他说:“徐对自己很有义气,自己对徐也要有义气,徐惠彬把我家里的事都帮助安排好了,我当然应该好好地工作。”
为了集体,牺牲个人利益
2015年3月,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