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华明教授为什么在别的学科获得“杰青”资助,而没能在金属材料学科获得资助?
(兼评我国化学界三个“胡搅者”之一)
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由于金属材料领域出色人才太多,能不能获得“杰青”资助,简单比较一下,基本能判断一二。很多年轻人打算申请“杰青”,到学科咨询,只要简单介绍一下情况,他们就会决定“改换门庭”,还是继续在金属材料学科申请。王华明教授是不属于需要“改换门庭”的,那为什么最终到别的学科申请呢?
王华明教授属于干一行像一行的学者,成果出色。他的弱点不是学术成果差,而是口头表述不够突出。2001年参加“杰青”答辩的所有年轻人中,他的成果肯定是名列前茅的,但最后他落选了!为什么?
网上可以看到一段视频“浙大教授讲党课”,视频的主角就是郑强教授。当年他也参加了答辩,他确实口才好,但当时他的研究成果是无法与王华明教授相比的。当然,郑强教授在获得“杰青”资助后确实学术成果很突出。他在党课中也作了简单的介绍。
为什么?就是作为评审组组长的徐端夫院士,在评审中耍了“胡搅”的手法。答辩完后,我找郑强谈话,指出他的口才确实不错,但答辩时的态度不妥。他接受了我的批评,我们还成了好朋友。然而,在评论中,徐院士一开始就指出:柳百新院士说王华明怎么怎么不行。柳百新教授立即反驳说,我不是这么说的,我没有说王华明不行,只是指出他的答辩材料没有归纳总结好。其实,徐院士的发言的“潜台词”就是“王华明不能上”。由于不少评委都希望被增补为院士,徐院士的发言是很有“权威性”的。作为副组长的徐惠彬与王华明是同一单位,自己相对年轻,就没有发言。会后,徐惠彬对我们抱怨说,没想到基金委评审这么不公正。在我退休前,徐惠彬一直拒绝参加基金委的任何评审会。
徐端夫院士的“胡搅”让属于他的学科领域的郑强教授获得了“杰青”资助(他们之间不一定有什么交易,只是一种学科保护主义在作怪)。由于当时没人对徐端夫院士的表现进行质疑,两年后他又一次进行了“胡搅”。
2003年在“创新群体”评审会上,有评委针对某高校申请人的答辩,要求阐明他们的学术思想。申请人说学术思想是保密的。接着,另一位评委还是要求申请人介绍学术思想,徐端夫院士作为评审组组长,恰说“人家的思想是保密的,为什么一定要人家讲?”我实在听不下去,说:“如果保密的,就不要到基金委来申请!”徐端夫马上很生气地说:“评审会上谁都有表达自己意见的权利。”同事怕我与他争吵,让我先退出会场。此后,徐端夫说出了更不靠谱的话:“基金委有钱不给资助,就让香港的资本家资助吧!”幸好,评审会上有委领导在场,在会后基金委内部的总结会上,委领导指出今后不能邀请不讲原则的专家参加基金委的评审工作。
如今,徐端夫院士已经离开人间。他生前曾在基金委资助下,在多孔纤维方面取得可喜的成果,并利用多孔纤维在我国干旱地区推广滴灌做了大量的工作。他的离开确实是一个损失。但是,院士作为一个人,在国内不正常地过高看待院士的情况下,他们也会暴露人性的缺点。不讲原则就是一种“院士病”,“院士病”有种种表现,本文就不一一介绍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