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论文写完与否,明早总归要乘UA航班回北京了。不知这次是否有精力在12小时航程中为老六同学翻译The New Yorker上Evan
Osnos写贾樟柯那篇文章。前年是在万米高空中翻译着Peter
Hessler温州私营企业那篇还乡的。
Yi已在天津拍片并等Richard与我,同去山西看民间皮影戏。Richard同学已在北京,喜洋洋地期待我请小鱼带他去剪头发,买DVD,买他觉得好穿的“佐丹奴”裤子(小鱼说,现在谁还穿佐丹奴啊)。谁让Richard可爱如Teddy
Bear呢。
还乡团三人会师后,同去上海,参加加州大学与上海社科院办的两周seminar,题为“design
China”,城市空间,当代文化,请国内外学者与流行文化人物,华人背景的,会遇阿城,陈丹青,刘索拉,宁瀛……然后呢,也许与潇潇和子一去福建泉州和漳州看古城和布袋戏……九月归来之后,还有另一篇paper等着……这个暑假,也就这么结束了。
写论文走火入魔,想到电影中voice-over(画外音)问题,如某些时候虚写日记,不知说话人身在何时何地,而这声音终于被embodied,局限于受限于时间地点的实的身体,神秘感也即消失。辗转芝加哥,加州与北京,上海,总关乎穿梭时间地域,希望可令体重减轻的旅人。
今年的旅行计划,另有一项:也许年底,要去台湾中央大学,参加林文淇老师策划主办的视觉文化研讨会……另有,10月的布朗大学研讨会……用Michel
Chion的说法,声音神秘感消失,勉强算de-acousmatization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