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昆曲

(2008-06-18 05:37:02)
标签:

昆曲

京剧

梅兰芳

俞振飞

言慧珠

墙头马上

尤三姐

童芷苓

文化

1. 徐女生请去午饭。

带了些樱桃,又去Borders,给小虎买了本《小王子》。

排队结帐时再翻那幅“帽子”的图画,和对成人的嘲讽,还是觉得好玩。

我觉得成年人不可救药,最好“救救孩子”;秀更绝,觉得人类统统没救,把爱心全部奉献给流浪猫。

 

与姚晨同学会合,走去徐女生所住的“安全区”(60街)之外的公寓。

“界限”midway一带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夏日里颇可爱。系里的Christina召集大家每周三下午去那里踢足球,性别水平不限,可惜要离开这里,凑不成热闹。

 

这大约是第二次“越界”,上次是去年冬天,也是去徐女生家。其时那位塞内加尔同学在附近被枪杀不久,风声鹤唳,四处警车巡逻。枯树灰天,很是荒凉。

徐女生不敢从图书馆走路回家,要等先生开车去接。又说上周日与邻居带着孩子们在楼下空场玩,忽听枪声大作,且越来越近,吓得要撤回楼里,幸好警车及时呼啸而来,枪声立止。

学校在尽力扩张地盘,大兴土木,将穷邻居和“坏分子”赶得更远。新的media center正在修建,估计以后少不得要去那里看电影。

 

2. 徐女生的毕业论文proposal,要写16世纪的昆曲。涉及“度曲”和文本。我不了解但颇为好奇的领域。 又一番关于昆曲现状与命运的争论。徐女生认为,真正的昆曲已然灭亡,就let it be,姚晨这样了解中国音乐传统,又受过西方音乐训练的作曲家,应设法结合昆曲和西方音乐元素,创造新的音乐形式(谭盾是姚晨的role model之一,我听谭严肃之作不多,无法评论,但愿《卧虎藏龙》和《英雄》的音乐不是评判他的标准)。

 

如今一些平庸的音乐家用姚晨所言“加花变奏”手法改良昆曲传统曲式,却又保守,看不到创新和艺术价值所在。这也是她不满白先勇版本《牡丹亭》原因之一,只有些“再现”的努力,如挖掘和重现一些已失传的曲牌(郑大圣提及白先勇心中的昆曲model,当是他年轻时所看的民国时期昆曲,可惜我们并未看过)。

 

也许我是保守主义者,可以接受忠实和维系传统的努力,我对白先勇版《牡丹亭》,比对好莱坞电影宽容多了,虽然它们共有“普及”的努力;而在徐女生看来,观众屡被这些平庸的“赝品”蒙蔽,已不懂得欣赏真迹(在我看来,观众口味被好莱坞败坏,已不懂得欣赏好电影)。

 

可问题是,我们如何可以看到真迹,从而辨别真伪?中国山水画可以穿越千年,存留在美术馆,16世纪的戏曲表演却没有存留几个世纪的可能——还要感谢现代电影和录像的发明,使得梅兰芳,程砚秋,俞振飞,言慧珠……等位表演者的音容可被重复赏析。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images/2006-07/21/11534290590788781119301785338.jpg

俞振飞大约是最后一位昆曲大师,这几十年甚至会持续更久的空白,该如何交待?徐女生提及一位昆曲专家老先生,电视里每有昆曲都会看,每次生气骂人,还是要看,女儿只得强行关掉电视;总被请去当昆曲表演大赛的评委,每次去睡觉,再请还去……怎么办呢,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又舍不下。

 

好在俞振飞与言慧珠的《墙头马上》(1963)被蔡振亚拍成电影,存留下来,下学期可同赏。言慧珠由京剧改昆曲,原因有二,一来随年龄增长声音变低,而昆曲对整体表现要求甚高,声音较京剧为宽松;二来“旧社会”艺人习气重,“思想觉悟”低,性情又直率热烈,“入社”(公私合营时)较晚,在京剧行一直被童芷苓和李玉茹排挤,就在昆曲里施展才能。一直幻想若言慧珠演《尤三姐》,该如何美妙;童芷苓简直将尤三姐演成革命女英雄,失去那层暧昧的诱惑力。

http://www.ce.cn/culture/people/200611/17/W020061117493821915605.jpg

徐女生票友出身,学了多年余派(余叔岩)老生,故对戏曲的理解常以表演为中心(中国戏曲研究多如此);我受电影教化,常将其理解为“whole production”(西方歌剧也是如此),表演,音乐,布景,一同考虑(白的《牡丹亭》考虑到这种平衡,大约是当代观念)。梅兰芳的艺术创新中,有多少他的琴师和齐如山的贡献?这些似不应被忽略。而且与中国戏曲不同,电影研究中,“导演作者论”仍有市场,演员是相对不重要的部分,用安东尼奥尼的话说,人物只是“风景的一部分”。近年,台湾学者周惠玲和我们的学长、明尼苏达大学教授Jason在关注电影中表演的理论阐释。

 

又谈及梅兰芳的“时装戏”。据徐女生所言,梅对戏服从来不惜重金,要最好的,但演时装戏,用的都是他大夫人的衣服,因为觉得这些戏目无传世价值,不值得耗费精力,后来提起,也都是悔意——大约当年无法不迎合当时部分观众的趣味。如今我们只能看到剧照,无从揣测他如何调整表演风格而应对现代衣装,如“水袖”的缺失,不知可否成为理解京剧样板戏的缺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牯岭街少年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