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音乐声音贾樟柯应亮文化 |
在读法国作者Jacques Attali的“Noise—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Music”(明尼苏达大学出版社,1985)。作者是经济学家,法国前总统密特朗(Mitterrand)的顾问。本书关注音乐作为一种声音形式,如何被政治和经济权力控制并如镜子,成为其映照,并预言新的社会形式。
1),sacrifice,通过早期社会的宗教或祭祀仪式表现;
2),representation,音乐制作成为专业行为,与市场紧密相关,音乐成为消费品,但仍以现场演出形式存在;
3),repetition,唱片出现以后,音乐作为消费品经历无尽的复制,现场演出成为次要,市场需要才是决定因素;
4),composition, Attali绘制的并不清晰的乌托邦蓝图;人们做自己的音乐,只为自己而作,预示一个自/由的、权/力分散的社会和政治经济学。
http://alison.ad.free.fr/what-else_blog/wp-content/Attali.jpg
我国1949年以后,都市和乡村中无所不在的广播喇叭,入侵私人空间(或者说,那时的人们到底有多少私人空间?),尽管不同于纳/粹政权,却分享着类似功能。
近年中国电影中,“大喇叭”或公共媒体的存在,颇可作以联系,如贾樟柯电影,如应亮的《背鸭子的男孩》和《另一半》。当“disembodied voice”响起,四壁回声,一种神秘而令人不安的力量侵满银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