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生活记录 |
2.
3.
感谢晓菊赠票,得以欣赏钢琴家Yefim Bronfman演出。坐在terrace,此席观众,在舞台身后,与对面主流观众遥遥相望,或说,也成为被观看的部分。有趣的经验。离钢琴家不远,可惜角度不同,看不清手势全貌。
演出甚精彩,尤其后半部分,拉威尔(Ravel)的Gaspard de la nuit (神秘的现代主义、印象主义气息,令我想起Jean Epstein1920年代的电影),及俄罗斯作曲家Balakirev 的Islamey。加场弹奏的一段普罗科菲耶夫,更激情得几乎令琴键燃烧。掌声雷动。一位老人以俄语喊着什么。他不动声色。
他认为自己是俄罗斯人么?1958年生于苏维埃,15岁时随父母移民以色列。1989年,成为美国公民。
我们的作曲家姚晨同学,介绍我认识Julian和Alice。前者偷录了一小段演出。后者5岁起开始弹琴。路遇英语系研究莎士比亚的Rachel,在背拉丁单词。
李云迪欲来演出。
顺便提及朗朗。大家都对他演奏时夸张表情有些怕怕。人们视他们为culture
hero;他视自己为 superstar。
4.
5.
上学路上,我羡慕两只狗。
一只小黄,尖耳翘尾;一只大黄,憨朴结实。他们是邻居,住在两家店里,分别陪主人卖狗玩具和自行车。
有太阳时,他们在玻璃门后晒太阳,看路人风景;下雪时,他们若有所思地喝水,或倒在沙发上睡大觉。他们不必写PAPER,不必冒雪去图书馆看书。
我在电话里对L如是描述, L大笑:看来你的生活不如狗们啊。
我说,的确,猪狗不如,没错。
6.
深夜,喜欢听见窗外隐约声音,可能是对面公园的顽皮少年打闹,可能是电视里肥皂剧的余音,可能是小儿女轻声谈笑……写论文时isolate到极致,声音都是安慰。用黄健翔的话说:“你不是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