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电影和音乐的旧信(4)

(2007-06-15 15:18:34)
标签:

电影

音乐

 

你好,

听了整晚上Arvo Part,有点疲累。窗外依然是连绵雨声,好在没有“秋窗风雨夕”的凄清。

 

下午在图书馆借了8张与他音乐相关的CD。很丰富。他的音乐确实简洁,他自己也强调这一点。又听出与Bach同源的沉郁厚重,不知是否与宗教根源有关。看资料说他后来皈依了东正教?至今无法认同宗教的力量,虽然常自音乐中感受其神圣性。我想巴赫不仅是逻辑性,也需要年龄阅历来演绎,能准确传达他音乐的演奏者,多是些上了年纪的人,沉静,收敛。

 

是很喜欢莫扎特的“魔笛”,的确灵动跳脱。

 

人说“仁者爱山,智者爱水”,看来你“仁”“智”兼修。

 

如何才是真正爱一个人,可以爱多久,爱到何种程度,于我都是困惑。若你能肯定自己的感觉,自是值得祝贺,好好珍惜。

 

我一直是固执地称“双重生命”而非“生活”的,这次却不知为何有了笔误,这种遗忘,似乎是潜意识里对过去的自己的背叛。

 

美国的电影,无论灵性飘逸还是深沉凝思的都太少,被工业害得平面化和模式化。也许Jim Jarmush还不大会让人失望。

 

音乐,偶有Folk,Jazz或Blues可听听。我以前提过,很喜欢Duke Ellinton写的一首歌,名“In The Sentimental Mood”,忧伤柔美,难得。另外,Chet Baker也喜欢。

 

“流浪者之歌”,如今有若干版本,帕尔曼,穆特,郑京和,还有朋友送的Leila Josetowicz.当初听前几个音符就被击中,那种苍凉尖厉容易打动旅人。如今却有些麻木了,也许觉得此曲技巧和感情表达有些外露且激烈。如同帕格尼尼的眩目技巧。更喜欢平静的东西了,确实大提琴容易表达这种平静中隐含的悲凉。

 

想起安哲罗普罗斯,最喜欢的,是4小时的《Travelling Players》,比《雾中风景》更甚。

 

今日借了Jean Cocteau的几部电影,还有Rivette一部3个多小时的。

伊朗电影里的孩子,被成人赋予很多悲苦——也与中东的苦难历史和现状有关。法国人就幸福多了,小布尔乔亚的生活,孩子们接吻,看电影,恶作剧,偷看女人,讲黄色笑话……发生在孩子身上,不觉得猥亵,使得纯真生活处处乐趣——虽偶有单亲家庭或不良父母带来的痛苦。常常回味Small Change中的细节,还忍不住微笑。可惜中国的导演和孩子都使得此类电影成为不可能,虚伪的道德律条维护着虚伪表象。

……女子容易脆弱,尤其在心灵孤独中无助凝视年华老去。对于那些衰落的女子,我们献上一份怜惜。

 

诗翻译得很美。

好梦。

小邪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