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看小戏

晚上,散步至合肥一广场拐角处,循声忽见热闹异常。
锣鼓铛铛,灯光映照下,一块山水画布帷幔挂在众人中央。
人群中,隐约见,有满脸涂彩的几个人影在咿呀吟唱。
这可能就是被当地百姓称作“戏迷角”的地方。
http://s14/middle/4763f07anaeb54d4a1d9d&690
走进听,的确是在唱戏,用的还是类似合肥地方话的腔调。
问跟前的大妈才知,他们在唱的是庐剧,是安徽省主要的地方剧种之一,还是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呢。
绕到帷幔后面,和几个在歇场的演员交流。
“你们是专业的演员吗?”
“为什么在广场上露天演出?收钱吗?”
http://s11/middle/4763f07an77deee66647a&690
一青衣打扮的女演员先开口说话:她们都是当地庐剧社的专业演员,这两天是带庐剧走进社区来演出的。
还听他们介绍,庐剧已有130多年的历史了,是在大别山一带的山歌、淮河一带的花鼓灯歌舞的基础上,吸收了锣鼓书(门歌)、端公戏、嗨子戏的唱腔发展而成的,所演剧目反映的是江淮地域文化的特点。
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多种因素,十年前就出现了后备人才匮乏现象,庐剧演员出现了断层。和同在安徽的黄梅戏相比,庐剧缺少像马兰、韩再芬、吴琼等承上启下的名演员。
http://s10/middle/4763f07aned3152703909&690
在一旁敲鼓点拉玄子的老师傅们则说:
不是没有观众,你看,这不有很多人在听吗?
这至少说明庐剧在今天仍然是有市场、有观众的,只是观众根扎在民间,我们要珍惜这种观众缘。
老师傅接着说:我们下基层演出都是不要钱的,就是为了发展和维护好基本的观众基础。这二三十年来,有几百支庐剧民间职业班社活跃在社区、乡村和偏远山区,庐剧这一文化遗产不能丢呀。
在众多观众之间,驻步欣赏了一段花腔小戏《卖线纱》,演员随着打击乐器的伴奏,边歌边舞,生动活泼,诙谐幽默,极具生活情趣。
和广场中央的集体现代交谊舞相比,这一角略现传统,但更有文化底蕴。
钦佩这些为民间艺术而坚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