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散步至合肥一广场拐角处,循声忽见热闹异常。
锣鼓铛铛,灯光映照下,一块山水画布帷幔挂在众人中央。
人群中,隐约见,有满脸涂彩的几个人影在咿呀吟唱。
这可能就是被当地百姓称作“戏迷角”的地方。
http://s14/middle/4763f07anaeb54d4a1d9d&690
走进听,的确是在唱戏,用的还是类似合肥地方话的腔调。
问跟前的大妈才知,他们在唱的是庐剧,是安徽省主要的地方剧种之一,还是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呢。
绕到帷幔后面,和几个在歇场的演员交流。
“你们是专业的演员吗?”
“为什么在广场上露天演出?收钱吗?”
http://s11/middle/4763f07an77deee66647a&690
一青衣打扮的女演员先开口
为了一个承诺,更为了一份爱心,我踏上了去玉树的行程。
7月20日早晨7点05分,北京下着暴雨,还是乘车赶往首都机场。
两个半小时后,到达青海的省会西宁。
早就听说西宁有著名的塔尔寺和美丽的青海湖,但我們此行的首要目的是玉树。
当地的朋友说,从西宁如果坐长途汽车到玉树还要16个小时左右,需转过七八座大山,那是文成公主进藏所经过的一条道。
看来,进入藏区的路真的是难走。
好在,从西宁到玉树也有飞机,稍做停留,下午4点,经过一个小时的飞行,飞机停在了巴塘机场。
http://s5/middle/4763f07ana91eaa4300c4&690
姑娘们献上洁白的哈达和醇香的青稞酒,小伙子们则在一旁弹唱起欢快的乐曲;
早已等候多时的主人用这样的隆重礼仪来欢迎我们,有点受宠若惊。
三杯青稞酒一喝,恍惚间让我这远道而来的客人瞬间没了距离感,即使是来到了海拔近4000米的高原上。
抬头望天,这里离天更近了,
提起希望工程,就想起了那一双著名的大眼睛,那是一双被称为渴望学习的眼神。
20年前的4月,《中国青年报》摄影记者谢海龙在安徽金寨张湾小学一年级的教室里拍摄了正在认真听课的苏明娟,从此,一幅题为《我要读书》的照片成为希望工程的宣传标志。
http://s13/middle/4763f07ana6d0839a4b6c&690
2003年,为了制作一个共青团的专题片,在安徽大学的校园里,我也曾经采访过身为“希望工程形象大使”苏明娟同学。
如今,苏明娟已从大学毕业成为中国工商银行安徽省分行的一名员工。
不知不觉中,希望工程走过了20年。
6月27日,我再次走进大别山,去往全国第一所希望小学--金寨南溪镇希望小学。
不知道碰了哪根筋,今晚,竟然给自己冲了碗鸡蛋茶。
香极了。
还很烫时,我就迫不及待地喝完了。
http://s11/middle/4763f07ana64f9fea9d6a&690
冲鸡蛋茶,在我们老家叫ci鸡蛋茶,至今也不知道这个ci是怎么个写法?
如果单从动作上理解,那肯定是“冲”的意思。
可我总觉得,这个ci应该还有另外一种解释?因为在我小的时候,真没喝过几次鸡蛋茶。
如果ci是“赐”,那就代表一种对来客的敬重,也许更可能是“吃chi”的误读。
但不管怎么样,显然,冲鸡蛋茶已经成为一种对过去的回忆了。
那是一个连鸡蛋都很奇缺的年代,因为少,所以要掺些水,力求能尽量多喝两口。
其实,冲鸡蛋茶的做法很简单。
把鸡蛋打进碗里,然后加少许的盐或是糖,再往碗里冲开水,待鸡蛋花浮起后滴几滴麻油,筷子搅匀,即可。
非常的简单,不需要煎炒烹炸等工序。
但是,我一直不清
在北京平谷区文化馆见到了在电影《霸王别姬》中扮演“霸王”少年时绰号叫“小石头”的京剧演员赵海龙。
大了,毕竟过去了18年,但个头儿似乎没太长开,少了点“霸王”应有的霸气。
初见“大石头”,他给我留下的就是这样的印象。
赵海龙现在是北京京剧院的一名青年京剧演员。
http://s13/middle/4763f07at8b552aaf0dcc&690
听赵海龙说,当年陈凯歌到他们班选演员时,他才16岁,当时是班长,孩子头,长得也虎头虎脑的,就被选为演“霸王”少年时的“小石头”。
进组以后,断断续续拍了近两年的时间,真苦。
上小学时曾经学过一篇冰心的《小桔灯》,
当时很想用桔子制成那样的一盏灯,但是,由于没有见过桔子是什么样子的,也没能实现。
等真正见到过桔子,知道桔子的酸甜后,又没了那种心情。
前天,栏目组党支部组织我们去北京郊区一个叫“小桔灯”的聋哑儿童教育机构去做一天的义工,
小桔灯,一个亲切的名字,又勾起了我儿时的回忆。
完全看不出残障儿童的痕迹,但
他是一个早产的孩子,
孕育了七个月就迫不及待地来到了这个世界,体重才两斤八两。
37天后,又被家人遗弃到了离家几百公里远的医院。
孩子的一条纸尿裤上写着亲人的无奈。
昨天上午,在河南固始县,我见到了孩子的母亲,一位22岁的大孩子。
绛红色直边的眼镜很时尚,说话也很有礼貌,应该说,她很随和。
她说她和孩子的爸爸是同学,高中毕业后就结婚了。
我还听到一个消息,说他们俩未结婚前就有了一个孩子,不知道是真是假。
当我们谈到是什么时候产生遗弃亲生儿子的念头时,她泪水流得很真实,我递过一张面巾纸后就不再提了。
沉默了几分钟后,
当提到孩子现在的名字时,她很高兴。
孩子叫“徽生”,她说,是安徽的很多好心人给了孩子第二次的生命。
从河南固始回安徽合肥的路上,我一直在想着一个问题
终于碰上了,
虽然两者相差20多岁,
《家有儿女》还是闯上了《成长的烦恼》,也可以说是家有儿女模仿了成长的烦恼。
一集看罢,高下立见。
我真的不知《家有儿女》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播出的,又从什么时候开始反响越来越好的。
只是,打看它第一眼起就感觉特别的熟悉,
很快反应过来了,原来《家有儿女》就是中国版的《成长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