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武风
武风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641
  • 关注人气:5,84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父亲母亲(采访手记)

(2008-05-08 01:21:52)

     当记者十年了,一直梦想着能做一个节目,题目配得上《我的父亲父亲》或者《咱爸咱妈》这样的标题。直到前不久,我曾经的一位合肥电视台的同事向我说起了这样的一件事:

    父亲母亲(采访手记)

     在陕西省眉县的街北村有个叫张安平的中年汉子,母亲在27年前就去世了81岁的老父亲张道生前不久也离开了他在整理父亲遗物时张安平偶然发现了一个笔记本和张发黄的出生证。就是这两件物品,揭开了尘封在他们家近半个世纪的秘密我想知道,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秘密?                

      眉县属于陕西省宝鸡市,张安平的一家住在该县横渠乡街北村,一个典型的陕西西部农村模样。村民们住的是偏偏房,说着浓重的陕西话。

     我最想见的是,张安平的父亲留下来的那个笔记本是什么样子?它被放在一个深红色箱子的最底层,而这张已经泛黄了的出生证就夹在笔记本的中间,出生证上面写着,周玉珍小孩,男,6斤8两等字。

     “这是谁的出生证,怎么会放在父亲的笔记本里?”,张安平之前从未听父母提起过这件事,难道这是一个他们不能说的秘密?

      随后,在这个笔记本里,张安平又找出了父亲对另外一个叫张强的出生年月的记录。张安平说,他小的时候小名就叫强强,这个“张强”可能就是父母给他起的另一个名字。

      另外,笔记本上记录的张强的出生年月和那个出生证上的年月日,包括时,8时50分,都完全吻合。所以,张安平感觉,这个出生证就是他的出生证。

      虽说这张出生证很有可能与自己有关,但是,出生证上“周玉珍”这个名字张安平确定从没听说过。张安平的母亲叫严新玉,在27年前就已经去世了。张安平的父亲叫张道生,当年也是他们村为数不多的几个有文化的人之一。因此,张安平记得,他从小就感觉和村子里其他的孩子不太一样。他说,母亲处理问题教育娃、拾掇娃、给娃穿衣服都比较洋气。

      村民惠书云大爷说,张安平姐弟俩都是在安徽出生的。李秀英大妈也清楚地记得,安平刚从安徽回来时才几个月,他姐姐张金萍回来时也只有五六岁。

      张安平很早以前也听村民们说过,他父母曾经在安徽省合肥市工作过一段时间,后来,才回到陕西老家来居住。自己出生在安徽,这张出生证上也清楚地显示孩子出生在安徽合肥市妇幼保健院,因此,张安平更加确定这极有可能就是自己的出生证。但是,上面又明明写着“周玉珍小孩”,这周玉珍是谁?她与自己到底是什么关系?张安平从未听父母提起过,甚至,他们为什么要从繁华的城市回到偏远的农村来,也从未向任何人解释过。

                  父亲母亲(采访手记)

      这时,张安平也回忆起另外一件事:在他结婚以后,妻子曾经听婶婶提起过,说他姐弟三人长相都不一样,可能不是亲姐弟。虽然多少有些疑惑,但张安平说,对于此事,他当初也不敢问父母。

      “作为咱做儿女的也不能问,因为,他不能让自己的父母难受,他觉得,把这个事情如果真的去问了,是一件非常残忍的事情。”张安平一直认为,父母既然不愿意说,做儿女的一定不能去问。

       如今,父母亲都去世了,笔记本和出生证的出现又让张安平串起了过去和现在的很多疑惑。仔细翻阅父亲的这个笔记本后,张安平得知,父亲张道生从1950年到1961年期间一直在当时的安徽省防疫大队工作,但是,1961年7月他们突然辞职回到了陕西眉县老家。张安平也注意到,那张出生证上的孩子也正是于1961年5月出生在合肥市妇幼保健院。难道父母的回乡与孩子的出生有关?那又有什么关系呢?还有,既然父母亲不愿意告诉他,那又为什么还要把这张出生证精心地保留下来呢?

      “我看他给我留下这东西就是让我自己去看的,就看你娃聪明不聪明,你能悟出来不能悟出来,你能悟出来一点东西,你自己去找去。”关于这张出生证,张安平是这样理解的。

                  父亲母亲(采访手记)

        “我有很多迷惑,父母亲为什么要把他在合肥的这一段工作生活的经历一直尘封起来?我到底是不是在合肥生的?我是不是抱养的?我是哪里人?抱养谁家的?”为解开自己心里的这些心结,2008年3月12日,张安平47年后“第一次”来到了合肥。

         到了合肥以后,张安平首先找到了他父亲张道生曾经工作过的单位,现在叫安徽省疾病控制中心。经过打听,很多人都知道他父亲张道生曾经在这里的检验科做化验工作。当时检验科有三个人,现在唯一还健在的只有张宝金老人了。

         随后,现在就在这里工作的顾莉莉大姐带着张安平来到了张宝金老人家。今年已经75岁的张宝金老人一眼就认出了张安平带来的几张他父母亲当年的老照片。张宝金说,当年他和张安平的父亲张道生两个人关系最好,因为,张道生比他大几岁,张宝金把张道生当成老哥。

         更巧合的是,张大爷的老伴李淑媛阿姨当年和张安平的母亲严新玉也在一个工厂工作。

         李淑媛阿姨说,当初她和张安平的母亲严新玉都在皖棉一厂上班,张安平的母亲上乙班她上甲班。李阿姨清楚地记得,张安平的母亲当初挺胖的,个头也很高,长得很漂亮。

         但是,当我们问起张安平的母亲当初与大家相处的怎么样时,李阿姨却突然压低了声音。她对我说,张安平的母亲很要强,那时候她不能生孩子,在张安平前头先抱了一个女孩,是抱她们同事亲戚家的孩子。

          有一天,李阿姨下班回来,看到严新玉又抱着一个男孩在院子里玩。

        “小孩挺好玩的,眼睛大大的。”李阿姨说,虽然47年过去了,她可以确定当初那个小男孩就是现在眼前的张安平。

        通过走访父母亲的其他同事,张安平也了解到,他和姐姐张金萍都不是现在的父母亲生的,都是抱养别人家的。

        顾黎莉大姐的母亲薛英还记得,有一天,张安平的母亲向她家告别。

       “我就问她,说你为什么要走?她说,大姐,我又抱了个小男孩,很快她就走了。”薛英阿姨说,从那以后就没有他们的音信,什么音信都没有了。

        知道了父母亲在合肥的情况,也解开了围绕在自己和姐姐身上的一些疑问,张安平决定这两天就回陕西了。就在他收拾行李时,突然又接到了顾莉莉大姐打来的电话,说他姐姐张金萍的亲生父母已经找到了,她们一家人希望能见见张安平,了解一下张金萍现在的情况。

       张安平的姐姐比张安平大五岁,是一名乡村小学老师。姐姐的亲生父母找到了,当然是件好事,按理说,张安平应该立即去见见姐姐的家人。但是,张安平犹豫了,因为,他姐姐张金萍在去年,由于突发脑溢血已经去世了。关于姐姐已经去世这件事,他一时不知道该如何向老人家去说,他更不知道姐姐现在的家人能否承受这一切?

        经过反复考虑,张安平还是决定要去姐姐的亲生父母家看一看。姐姐的亲生父母家一直都没有搬迁过,就在合肥市南关的周谷堆附近。

       王芹兰大妈就是张安平的姐姐张金萍的亲生母亲,看着张安平带来的一张全家福照片,虽然已经47年没见面了,老人家还是一眼就认出了照片上站在最右边那个穿红色衣服的就是自己的女儿。

      “她今年应该53岁,现在身体骨架长得这么大,她从小在家长得就像这个样子,一点都没变。”说起当初为什么要送走自己的亲生骨肉,大妈现在还觉得很无奈。“那时候家里困难,不困难我咋舍得呢!”

        王大妈还说,后来他们家日子过好了,也曾多方打听张道生一家人的去向,但是,一直没能找到。

        “一面都没见,走后一面都没见,没见到。”当得知张金玲去年已经去世了的消息后,留给她们一家人的是深深的遗憾。

        从姐姐的亲生父母家回来的路上,张安平偷偷告诉我:“我从中感悟到了一点,不是我要找亲人的问题,最重要的意义是让亲人放心的问题。我的母亲我的父亲是不是也在苦苦地找我,如果说我的父母亲需要我的赡养,我也有能力赡养,我也愿意去赡养他们。”

        想到这些,张安平决定要在合肥再多留几天,他也要去找一找自己的亲生父母。希望知道他们如今都生活的怎么样了?顺便也让他们知道,自己现在一切都很好。

        姐姐张金萍当初是抱养一个同事亲戚家的,这个大家都知道。但是,当询问自己的亲生父母是谁时,周围人谁都不清楚。看来,张安平的养父母当初是故意不想让别人知道张安平是抱养谁家的。甚至,都不想让别人知道孩子不是自己亲生的。因此,他们最终决定离开合肥回陕西老家居住。

       如果是这样,父母亲故意保留下来的这张出生证就是张安平身世的唯一证明。那么,出生证上的周玉珍一定就是张安平亲生母亲的名字。现在,仅仅知道名字,又到哪里去找呢?张安平决定,先到他的出生地合肥市妇幼保健院去查一下,也许那里有当年父母亲的详细资料。

       合肥市妇幼保健院医务科的工作人员说,他的这个病案资料现在已经没有保存了,因为时间太久了,当初的资料已经查不到了。看来,这仅有的一点寻找线索也断了。

                      父亲母亲(采访手记)

        不过,随后医务科的人员又为他们提供一个寻找的新途径,就是在这个出生证上有一个“合肥公安局户口专用”的章,户口所在地来自庙街派出所。进一步了解,当初的庙街派出所现在已经改为安庆路派出所。通过在派出所查询具体资料,现在合肥市叫周玉珍年龄在65岁到75岁的,一共有9位。让他们感到惊喜的是,在这九位阿姨中,有位住在琥珀小区的阿姨与张安平要找的亲生母亲在各方面都很是吻合。

       通过联系,这位周阿姨也答应双方可以见见面。顾莉莉大姐带着张安平来到了周玉珍阿姨家的楼下并按响了楼道口的门铃。

      “喂,您好,您是周阿姨吧?”

      “是啊。”

      “我跟您说,因为你的名字,跟我从陕西来的弟弟(母亲)的名字一样,他想拜访您一下。”

      “我下来一下好吗?”

      “好的,好的,太感谢了。”

      “您好,周阿姨。”

      “您好”

      “我找妈来的。”

      “找错了吧,实在让你失望了,我的老大是1964年出生的。”

      “我一生下来就被抱养了,只要是周玉珍都想见一见,我看看像不像。”

      “像吗?”

      “有一点点希望我就愿意努力去找一找。”

      “这种心情我很理解,相当理解,再找,没关系能找到,绝对能找到,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大家都在帮你忙,对吧,都在帮你找,能找到,绝对能找到。”

       张安平已经泣不成声了。

      “不要,不要,能找到,绝对能找到,因为,还有这些热心人都在帮你。你看电视台都在帮你找,不要这样难受。”

      “他已经在这里十天了。”

      “已经呆十天了?”

     “ 谢谢,我们走了。”

      “我是实在对不起了。”

      “谢谢您了,阿姨。”

       “没关系,没关系,这种心情我很理解。”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张安平又见到了好几位叫周玉珍的阿姨,可惜,都不是他的亲生母亲。

     “只要有心,心若在,梦就在,我想早晚一天会找到的。”张安平总是用这句话为自己打气。

      在合肥的这十几天里,张安平也得到了很多陌生人帮助。

      “你看,这个短信就写得很好:张大哥,你的孝心可嘉,出个主意给你,可增加你找到生母的概率,老乡耿小弟。”张安平给我念了这样一个短信,他说,接到这样的鼓励以后,就觉得很受鼓舞很亲切。

      由于陕西那边还有一些事要处理,再过两天,张安平就一定要回陕西老家了。今天,顾莉莉大姐特意把他请到家,顾大姐说,她母亲听说张安平就要回陕西了,今天特意亲自为他做了一顿家乡的饭菜。

      吃着家乡的饺子,张安平说:这次来,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他已经感受到很亲切很温暖了,他已经有了家的感觉了,他已经找到家了。

     张安平在合肥整整待了15天,养父母在合肥的工作和生活情况知道了,自己和姐姐的身世也已经基本弄清楚了。虽然,自己的亲生父母暂时还没有找到,但他觉得这已经不是很重要了。这几天,张安平说的最多的就是:只要自己好好地生活着,父母亲一定会安心的,亲人的放心才是最重要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