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南方植物:馄饨树

(2008-05-07 09:00:34)
标签:

文化

分类: 南方植物

南方植物:馄饨树

                          左刺槐右馄饨树

两种落叶大乔木之间的长时间混淆,我也差点和许多人一样在写馄饨树时落下这样的起句“槐树,农家人称之为馄饨树”,即便我此刻已分辩出了它们的不同,我依然为端坐于诗集里“我看着窗外,那棵苍老的槐树/槐树上那个破烂的鸟巢/一只鸟破堪的命运坠逝于风中/守寡的喜鹊改嫁了”这样的诗句感到深深的羞愧,这里存在的秘密就是我把馄饨树的学名镶嵌于诗句中,却浑然不知开了另一棵树的玩笑。

 

数日前的某个傍晚,经过奔牛大桥时我看到桥下村庄旁两株相依的高大树木,才确定已挂满串串硕果的馄饨树不是正盛开白雪般槐花的槐树。把它们区别开来的第二日,我去扬州看琼花,瘦西湖公园的某段湖畔,我站在一棵挂一铭牌“枫杨,乡土树种,树龄130年”的馄饨树前仔细地重读儿时熟识的伙伴,我把它混为槐树是不是离故土走得太远了?枫杨,一个同样在城市生活久远的作家苏童笔下常提到的植物,枫杨树村这个可能是子虚乌有的村名的地方,却是苏童怀旧情怀的溯源地。馄饨树——较枫杨我更喜欢这个形象朴素的名字,像听见自己的乳名一样亲切,因为我第一次看见为一棵树冠以“乡土树种”这样直接的标签,让人读这几个字时如读“故乡”一样满怀感情.

 

与昨日所见一样的是,在馄饨树旁也站着一棵高大的槐树(刺槐),甚至我沿途所到之处大致上把这两种树木搭配种植在一起。我猜不透其间的秘密或涵义,我想这树都活过上百年了,栽植它们的人如此栽法总有他的道理,而这道理在长江南岸的常州和长江北岸的扬州相同,就更可相信其道理了,就如馄饨树和刺槐大多栽在湿润、肥沃的河床两岸一样,过去的人们了解它们的脾气和性格,我甚至相信两者搭配种植的形式还包含着我尚未知道的先人所要延续的风俗或美丽心愿。

 

既然馄饨树和刺槐如此亲密无间,请容许我在写其一的时候给予其二相等的篇幅,“嘉树吐翠叶,列在双阙涯。旑旎随风动,柔色纷陆离”,感谢东汉繁钦以简洁的四行疏引我重新燃起灼热的爱。几乎如一份菜单,谈起刺槐的用途时,它就支离破碎了:刺槐木材坚硬,耐水湿可供矿柱、枕木、车辆、农业用材;叶含粗蛋白,是许多家畜的好饲料;花是优良的蜜源植物;嫩叶花可食,现已成为城市居民的绿色蔬菜;种子榨油供做肥皂及油漆原料……槐花开时芳香馥郁,还带有丝丝的甜意,说到吃槐花我没有过经历,听到的有两种:我奶奶去河南开封时见当地居民把采摘的槐花放锅里蒸一下,至于还加上什么佐料她倒也不知道了,见他们搅拌后吃得那么香挺奇怪的;另一吃法是我一同事,老先生经常思苦“教育”我们,六十年代初三年特殊时期,他摘了槐花后是生吃的,还强调特别好吃。我皱眉撇嘴地问,那能吃吗?他说总比观音土好吃吧。这么一说,我对槐花的另一存在价值倒也怀有一份敬意了。

 

我吃槐花用的是另一种方式,通过蜜蜂的劳动品尝色白而透明鲜甜花蜜。刺槐与油菜、紫云英都属全国性的主要蜜源。刺槐开花有南北差异,又有垂直地势的区别。长江流域4月下旬就开了,到黄河流域为5月上旬,西北地区约5月中旬,始化花期由南向北推迟。我看过长途转地放蜂的主要路线,四条路线上刺槐就如列车必须停靠的一个大站:东线上福建、广东到浙江或皖南采油菜后于4月中旬转苏南采甘蓝型油菜和紫云英,随即5月初转地山东采刺槐,再由胶东半岛海运到辽东半岛采第2个刺槐;中线广东、广西于2月底北上江西、湖南采油菜,3月底转地江西中部、湖南洞庭湖区或湖北采紫云英,4月下旬转河南采刺槐并于5月下旬就近采枣花;西线云南、四川于1月底或2月初去四川成都平原采油菜,3月下旬进陕西南部采油菜,或于4月上旬转关中平原采刺槐、紫苜蓿;南线福建于2月底转到江西或安徽两省的南部采油菜,4月初到湖南北部、江西中部采紫云英,5月进湖北采荆条,或从湖南、江西转入河南采刺槐、枣花、芝麻。

 

简略读完这份路线图我才惊讶于放蜂人对地形、气候、蜜源、花期……了如指掌的程度,他们是祖国大地上最具优越感和自豪感的主人,就如散文家苇岸一句简洁、精确又充满诗意的概括“放蜂人是大地上寻找花朵的人,季节是他的向导”。

 

我不知道怎样来详细说明白什么是馄饨树什么是刺槐,最简单的就是在5月,槐花繁茂时,馄饨树已缀挂长串的果实,那果实像用线把十数个淡绿色的“小馄饨”穿了起来。而8、9月刺槐结的是线状长圆形的扁平荚果。写到这里我只想回村庄走走,找到村子里还活着的年纪最老的木匠,我想请他带着我走一遍,把故土上的树木好好认一遍,我想准确记下它们的名字,这也是我为此生雪耻的一门手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我看见
后一篇:抵抗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