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夏天——大学往事1987-1991(后记)

标签:
大学校园情感文化小说 |
分类: 小说故事 |
这是一部青春小说,不是纪实文学,更不是个人回忆录。
本书写于一九九三年,即大学毕业的第三年。大概历时半年完稿,全部手写,共十四万字。写完后很不满意,觉得根本算不上是小说。后来结婚生女,工作和家庭担子越来越重,也就没时间再修改,于是,这部手稿就躺在了抽屉里,一睡二十年。期间,还跟着我搬了几次家,最远一次一千三百多公里,居然没有丢失。
二〇一一年夏天,应约回母校参加同学聚会,这才意识到,一转眼已经毕业二十年了。这二十年里,除了很少的几位同学外,其他同学竟然从未见过面。这让我想起当年毕业时,轲轲同学赠送我的一本《三言》,以及他在扉页上写的两句话:“浮云一别去,流水十年间。”当时还暗自觉得这话有些夸张和矫情——哪里就会一别十年,一次都见不到面?事实证明,何止十年!
那次聚会,勾起了对青春往事的一些回忆,也再次想起原本已快忘记的这部书稿。于是从去年四月开始,再次找出这本纸页早已泛黄的日记本,利用业余时间陆续往电脑里录入。在尽可能保持文字原貌,尽可能避免发生“穿越”的前提下,边录边改,一直持续到现在。
小说以大学往事为蓝本,讲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发生在一所大学校园里的故事。那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年代,整个中国社会正处于大变革和大转型的关键时期,因而,还发生过一场席卷全国的学潮风波。也就是在那以后,原本大一体、单一化的中国社会,开始融冰般无声地慢慢裂解,逐渐向今天的多元化演变。
博友的猜测很对,小说中多数人物都有原型。比如,林林的原型就是本人,王军、宋占中和龙飞的原型,是我当年的三个死党。但也有些是捏造的,比如聘请王军做家教的风流少妇。还有些人物,是几位同学的有机组合,作了些张冠李戴,移花接木。不这样做,人物会太多,人物也会不够丰满,以我当年的文字能力,完全驾驭不了那么多人物。
至于故事情节,大体上一半取材真实往事,一半是凭空杜撰,比如王军被骚扰一事。之所以这么做,主要出于促狭捣蛋,故意调侃王军的原型,也就是我在大学时代最铁的哥们。当然,也为了让小说情节更丰富一些,使之能够更接近一部文学作品的样子。不过这样也好,“假做真来真亦假”。
但由于时间已经太久,哪些情节是真实的,哪些是当时即兴编造的,到今天已无法完全分得清了。这不怪我,要怪可恶的岁月。岁月是把杀猪刀,也是碗孟婆汤,会让人渐行渐远,不停地遗忘,不管你当初拼命想牢记,还是拼命想忘掉。当人生已入不惑之年,回头再看四年的大学生活,就更显得昙花一现般地尤为短暂。除了个别人,个别事儿,更多的无法不模糊,甚至难免不忘却。
这大概也是当年为什么要写这本书的原因之一吧。假如当时没把那些往事揉进这部幼稚的小说里,那么毫无疑问,它们今天肯定大多早已遗忘在时光深处了。那该是件遗憾的事。
也正因为遗忘,从去年春天开始,边录入边修改的时候,就遇到了这个问题——不知道哪些内容是真,哪些是假;不知道哪些该保留,哪些应该适当地做些删节。
这就可能会涉及到另一个问题——假如同学们看了这些文字,会不会不由自主地对号入座,然后责怪我胡诌八扯,栽赃陷害他们?尤其当他们的老婆或老公看到了,会不会因此产生不必要的误解?
还有,因为林林的原型大半是本人,因此当年写作过程中,总是忍不住对他做了些拔高,而且,为了衬托他所谓的“完美”,又时常忍不住对其他人物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矮化。这种行为虽是人性使然,但是错误的,是自私、自恋和虚伪、虚荣的表现。在此对我本人提出严厉批评,也请其他“原型”们给予原谅,最好一笑了之。
二十年后的今天,借助本书再次回忆起当年的一些事——那些曾经的小小的爱,浅浅的恨,淡淡的情,所谓的仇,甚至彼此间幼稚可笑的矛盾和冲突,忽然发现,一切都已变得那么纯真,那么可爱,那么美好,那么值得深深回味。可当年却浑然不觉。
现在,这本书终于录入修改完毕,假如大家——包括我的同学,以及同龄博友,都能从中看到自己当年的影子,勾起对青春往事的美好回忆,更加珍惜彼此结下的深厚的同学情谊,那么,我会感到非常欣慰。
这正是本书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注】本文及本博所有文字,除特殊说明外均系博主原创,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用于商业用途请留言、E-Mail或QQ(965442201)告知本人。多谢!
2013-07-17
江苏·连云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