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黑孩(二)

(2010-08-11 11:47:48)
标签:

皂荚树

汉阳造

莫小楼

子弹

三八大盖

杂谈

莫大楼有一支用钢条做的“锏”。钢条是莫大楼的父亲从镇上带回来的,那时候农村的铁器并不是很多,这也可能和很多年钱的一场炼铁运动有关。据说为了炼铁,村头的很多大树都被砍了去做烧柴。当然这都是多年前的事了,我也只是听说而已。

传说中没有砍伐前的村庄到处可见合抱粗的大树,夏天一来,处处绿荫华盖。现在合抱粗的树只剩下村西头河边的一株老柳树,和村南头的一株皂荚树。皂荚树的树顶上有一个硕大的喜鹊窝,托皂荚多刺之福,孩子们不敢爬上去掏鸟蛋,故而喜鹊们子孙繁衍,仙寿恒昌。

 

这两棵树作为文化遗产,被乡人们顶膜礼拜。

树下,常常有形迹可疑之人偷偷烧些黄纸,且念念有词。

据莫小楼说,树下那些人多是去求子的。那时候莫小楼虽小,但他对一切神神道道的事情都充满兴趣,作为围观群众他是学习最认真的一个。以至于后来工作了,青年莫小楼常给人摸骨算命,被女青年追捧为莫半仙,常常半夜时分还有女子络绎不绝的去敲他宿舍的门以来讨教人生。这都是后话。

 

再来说莫大楼的那支铁锏。乡村儿童用来游戏的物件都是棍棒石子之类的东西,所以这支铁锏就显得非常宝贵,莫家兄弟因此骄傲无比傲视群雄,常常做仰天长啸之状。这就出现了后遗症,时间长了,莫家兄弟的鼻孔都翻上天去。遇到雨天,被呛了水,这个毛病才慢慢改了。

再后来,莫大楼读书了,铁锏很自然的就传给了莫小楼。

那时候收音机里正在播放刘兰芳的《岳飞传》,里面有一个叫牛皋的,便是使双锏的人物。此人脸黑性急,常常做先锋。莫大楼去读书的日子,莫小楼就手持铁锏,胯下一根玉米秸做宝马良驹,嘴里“嗷嗷”叫着,身后跟几个小屁孩,从村东头杀到村西头,再从西头杀回东头。

 

黑先锋莫小楼每天都要打马从我门前过几回,这让我非常的不爽。那时候父亲有一根擦枪用的通条,珍贵的很。被我寻了出来,带人埋伏在胡同口上,莫小楼又一次霍霍叫着打马出现,我们便斜刺里杀将出来。擦枪的通条比莫家祖传的铁锏长了许多,又是制式武器,莫家帮自然是望风而逃。自此江湖上莫家锏的声誉才逐渐没落了下去。

 

那根通条的名称也许该叫探条。来历是这样的,父亲有一只步枪,这支枪可能是来自民兵的武器库,但它在我家确实存在了很长一段时间。黄昏的时候,父亲没事喜欢把枪拆开来仔细的擦拭。枪管就必须要用通条缠上布条来捅干净。那时候我还没有枪高,常常因为拉不动枪栓而恼的跳脚。

有些人天生的和枪有缘,而且具有枪感。比如我。新兵连的时候,第一次打靶五发子弹我就打了49环,我的连长眼珠子差点掉到地上去,他不信,让人取了枪靶来查看。然后一高兴就宣布给我一个连嘉奖。在《军爷》里,我写50米手枪射击那一段,许多多看了也不相信,并且为此和我纠缠了很久,我真懒得理他。

 

父亲的枪,应该是汉阳造,单发的那种,绝对不是三八大盖。这两种枪在电影里都是见识到的。三八大盖的枪身长,在少年的我看来,并没有汉阳造好使。不过,后来等我能拉动枪栓的时候枪就被收走了。

父亲有五颗三八枪的子弹,颗颗都黄灿灿的,如同粒粒饱满的玉米。三八子弹的装药量足,弹壳五六公分长的样子,比较起来汉阳造的子弹就短了许多,药量也少,样子灰溜溜如莫小楼,一点也没有精神气。这五颗子弹是父亲的私藏,放在衣柜的暗层里。父亲认为藏的很好,但他不在家的时候,我和哥哥常常找出来把玩,然后再悄悄放回去,神不知鬼不晓。

 

我把玩子弹的时候,莫小楼正在家里对着他的铁锏唉声叹气,那个时候他还不知道这五颗子弹里会有两颗和他的脸黑发生一些什么关联。

嗯,当时我也不知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小黑孩(一)
后一篇:小黑孩(三)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