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警察日记》命题作文的艺术标杆

(2014-03-25 19:22:53)
标签:

电影

警察日记

王景春

宁瀛

宁岱

娱乐

分类: 电影

对《警察日记》的关注首先是去年东京国际电影节上王景春获影帝。一直在王小帅等众多品质导演的电影里,王景春扮演着各种很容易被淡忘名字的角色,我印象深刻的是《我17》中的父亲、《有种》里的老板。他是位不错的演员,能获东京影帝,一定是遭遇到一部能让他的演技全面呈现的佳片。当宁瀛、宁岱的名字映入眼帘,这部《警察日记》就更值得期待。

《警察日记》命题作文的艺术标杆
宁岱是去年相识,一起去北海采风,完全不是想象中的编剧性格,细腻、平静。宁瀛电影看过一些,《警察故事》算是经典。当《警察日记》开场字幕上显示这是根据郝万忠同志的真实故事改编时,特别是出品方的阵容排列,就明白这或许是一部命题作文了。

命题作文最难写,现实生活中的人更难写。看完《警察日记》后,觉得宁瀛导演功力确实扎实,完成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部影片算是同类题材上艺术质量的标杆了。

电影是结构与节奏的视听艺术。因劳累而猝死在工作岗位上的公安局长郝万忠,是内蒙古的一位从刑警基层成长的英模,也算是和平时代的英烈。写他的一生,导演还是选择了记者追访的多视角结构全片,这是一个非常常规并且保险的做法,多维视角相对能最大程度还原一个人的真实,起码是艺术真实。宁岱还是从郝万忠哥哥、妻子的角度,写了郝万忠这位从化学教师转行刑警的性格原态,再从公安系统中的同事的视角,讲述了一个刑警的成长。被采访与事件的选择都相当有心,事件中写情感,在情感中找事件。记者的追访,郝万忠的日记,诸多视角中,那个悬而未决的惊天血案,十三地警方屡次拉网排查,最终还是郝万忠刑警生涯中永不瞑目的心痛。这个血案现场,不仅成为全片贯穿情绪,更是给郝万忠内心表述提供了一种外化具象,这种巧思也给电影提供了视听可看性的巨大冲击。在郝万忠内心主干骨的支撑下,喝酒修路、春节追捕杀人疑犯、现场处理欠薪事件,等等,都在事件中抑制戏剧性,给情感一个释放的空间,“有条路是我喝出来的”、民工与郝万忠的握手时的无言、郝万忠折返给杀人疑犯的母亲留钱,等等台词与细节,都水到渠成地叩击人心、催人泪下。这几段情节的选取,白描出一幅当代中国的现实画卷,事关人心。

这种多线索、片断式的剧情结构,宁瀛导演在镜头运用、剪辑上下了功夫,纪实中用结构来平衡节奏,视角转换多元与迅速,保证了相当强的可看性。这是近年同类题材中做得相当不错的。

当然,这种结构,太考验演员了,尤其是主演王景春,导演基本是让他在碎片化的情绪点中进入角色与戏剧冲突,王景春很好地掌握住了郝万忠的心理层次与空间。导演还给王景春这样的戏剧表演科班出身的演员设置了一个巨大障碍,那就是找了一批非职业演员给他做配角,在那些朴实的原生态对比中,王景春更要控制表演职业化的诸多惯性,融入艺术真实的生活流。他基本做到了,东京国际电影节影帝当之无愧。

《警察日记》的可看性是近年同类题材中做得最好的,可看性就是观众观影的一种入戏流畅感,特别是在影院的大银幕上,才能充分体会到宁瀛内心的光影投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