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这部电影是在一个月前,算是2013年了,片名还是《怒放2013》,那天是该片首映日,但就在那天,该片换档期,改在了今年的1月10日,片名也改成了如今的《怒放之青春再见》,我觉得这个片名倒是十分贴切的。
过去的一年,国产片最突出的是怀旧青春片的盛行,以赵薇《致青春》、《中国合伙人》以及《小时代》为代表,前两者是同年代,《小时代》其实也算一种怀旧。三部影片均取得了不错的票房业绩,《中国合伙人》更被主流文化青睐,当然,艺术品质与价值观上取胜决定了《致青春》成就其最高票房。就题材而言,《怒放之青春再见》比较像《致青春》《中国合伙人》的综合体,当然,价值观上,与《致青春》更为一致,具有普世情怀,不同的是一冷一暖,暖的是这部《怒放》。
《怒放之再见青春》导演是卢庚戌,从乐队主唱到电影导演,他显然会说一个关于音乐的青春故事,他自然也是该片的第一编剧。影片有两个时空,一个是当代,潘粤明扮演的马路是位都市白领,人到中年,事业的平凡,妻女的琐碎,他困于生活的庸众。大学恋人李爱的电话,打破了这一切,也打开了记忆闸门。回忆的是大学校园中事关音乐与女生的故事,马路的扮演者是留了长发的吕聿来,青涩内敛,在追求李爱的过程中,崔健、黑豹等摇滚乐成为一个共同的语言,一个美丽的梦。为了李爱为了音乐,马路与郑天亮、钱大宝组成了怒放乐队,却没有留住李爱,也没有将怒放乐队坚持下去,李爱爱上了真正的摇滚明星,郑天亮也被唱片公司签走单飞,留下马路在象牙塔中守望理想。马路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现实来得太快,让他来不及向李爱唱出早已写好的心声。一去数年。李爱的出现,依然与中年的马路擦肩而过,没能见面。但记忆之门打开的不是昔日情人,而是不灭的情怀。马路开始着急散落在城市各个角落中的曾经的青春伙伴,郑天亮、钱大宝、侯亮,也是被时光碾碎在生活的底层,他们重拾吉他,捡起青春梦,重组怒放乐队,面朝大海,唱出了多年前未曾开口的旋律。李爱一直没有出现,但青春激情已不再缺席。
其实,这部影片的主题故事,也就是中年大叔重组乐队圆梦,并不新鲜,韩国电影比较偏爱此类故事,但将大学与中年现实两个时空平行蒙太奇,就比较考验导演的能力了。《怒放之青春再见》应该是卢庚戌的长片导演处女作,该片监制是滕华涛,有了滕华涛的把握,卢庚戌导演将两个时空的故事讲述得从容自如,极为动人。卢庚戌对音乐的专业,使得这部准音乐片在叙事上多了一双灵巧的手,撩拨观众内心的起伏。在中年时代的李爱出现的处理上,显出导演的智慧。李爱的出现已不重要,她只是马路心中的一把青春钥匙,也许李爱从未来过马路所在的城市,但总在他心中来来往往。
特别要表扬的是导演对演员的选择。这是我近年来看到的影片中演员表演整体感极强也是非常优秀的一部电影。有意思的是这部影片演员的路数也是参差不齐,既有潘粤明、刘孜、严宽这样的不算年轻的影视明星,也有秦昊、吕聿来、谭卓这样的国际参赛文艺片的电影演员,更有杜海涛、张晓晨、王啸坤等综艺选秀明星。但这些五湖四海的演员,竟然完全统一在导演的整体风格中,个个出色,个个让人耳目一新。特别是秦昊、刘孜、潘粤明、严宽、吕聿来、谭卓等,每个演员的戏份不多,但都在瞬间演出了角色的情感厚度,表演的状态格外松弛却有张力。这还是要归功于监制与导演的控制力。
《怒放》是一部感染力极强的国产片,有年代记忆的观众自然会落泪。与《致青春》的冷峻相比,《怒放》更为温暖,有种青春作伴好还乡的慷慨。青春是人们最美的一个心灵家园,事关理想、纯真、自由。蓦然回首处的温暖,总是伴着人生的寒夜,但路还要在明天启程。回忆只是个驿站。《怒放之青春再见》,再见既是一次回首,又是一次告别。《怒放》算是以《致青春》为标志的国产怀旧青春片的一次精彩谢幕,特别对于60、70后生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