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日连续看了两部国产新片的草稿,草稿一般都是尚未配光、配字幕的数字版,一部是我们公司参与出品的刘烨主演的《硬汉》,还有一部是网络热炒的80后导演的胶片《十七》。在自己的私人博客不能说自己家的东西好坏,还是说说《十七》给我带来的震撼。
《十七》是中戏毕业的80后导演姬诚的长片处女作,影片尚未开机,就因80后导演首部长篇、首部反映畲族生活的电影以及当红快男魏晨的加盟,而成为新闻热点。魏晨经纪人凯凯是我多年的知己,她发来《十七》的剧本,征求我的意见,看完后,我觉得魏晨扮演的天意这个角色戏份不重,对于表演经验缺乏的魏晨来说比较合适,因为明星最傻的东西就是露怯,我说魏晨完全可以接这部电影。但本子一般,故事有点象《那人那山那狗》,《十七》写的是母子的沟通,但好电影是从文本中看不出来的,真的是靠导演的总体把握与控制力,我当时说,假如导演好,《十七》就是一部能超越《那人那山那狗》或者说有着自己鲜明艺术个性的好电影。因为这个剧本很难拍。
其实《十七》的故事并不复杂:一个从小被父亲遗落的少年十七,被母亲从城市带回了闭塞的乡村,母亲的爱控制了他的行为与视野,他一直试图摆脱这种控制,某天,当顶替他被城里人领养的天意回到乡村后,十七在反差中决定了自己的明天,他要出山,离开家乡,进城。影片的主体就是母子在出山的过程中的沟通。故事的简单往往更能考验一个电影导演的能力。但姬诚这位新导演完成得很好。
其实,在网上,《十七》有个很复杂的故事梗概,可算作《十七》最后成片的人物前史,《十七》影片的开场就是魏晨扮演的天意回到山村,与家乡告别,一场热闹的畲族流水席,展现了乡野的淳朴,导演在这场戏中展现了把握群戏的基本功,在简洁的台词中,交代了促使十七出走的前因,就是从城里回来的天意的变化,环境与文化的反差与对立。
天意的扮演者就是魏晨,他基本是本色出演,除了几个反应镜头略显生涩外,总体很流畅。周日试映那天,魏晨和凯凯也去了,正好和凯凯交代了一件事。我的一位股友的美国女友回国探亲,哭着喊着要去21日晚的《名声大震》的直播现场看魏晨,到处在托人,我这是第一次见到那么遥远的粉丝,以前我的确以为海外的粉丝都是天娱胡编出来的。
回到《十七》的电影本体。魏晨扮演的天意戏也就是开场,全片的重点还是集中在母子身上,导演很聪明,选择了陈冲扮演母亲,这位金马影后的表演确实到了一个最佳状态,演什么象什么,她把母亲的复杂心理通过准确的肢体语言表达出来,表演很有节奏感。扮演儿子的邹爽与陈冲对戏,一点也不怯场,非常出色,这位新演员很好地表现出十七欲走还留的心态以及青春奔放的天性。母子的戏成为全片最大的核心亮点,温情却不矫情,所有的感动水到渠成。《十七》其实就是关于成长与沟通,这是青春的永恒母题。我们每个人在曾在豆蔻年华憧憬过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也很无奈,蓦然回首,还是亲情在最温暖处。
《十七》能在年轻导演长片中有着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关键还在于投资方的魄力,对姬诚的信任,以及重金给姬诚配备了我国最强的摄、录、剪等幕后高手,特别是林海的音乐,几乎从骨子里融进了画面的千山万水。很多老戏骨也都出演只有几个镜头的大配角,姚安濂的师傅演得依然火候独到。
《十七》让我震撼的不是影片本身,而是80后在电影生产中的亮相,让我看到了国产电影的后备军的实力。不管是魏晨等80后快男,还是以《十七》为代表的80后电影,都以在稳健的步伐快速影响着目前的娱乐界,并将形成主流。《十七》就是他们成长的光荣宣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