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苏培科:中国股市应该打打“黑”

(2010-03-16 11:25:27)
标签:

财经新闻每日评

中国股市应该打打“黑”

 

 

(详见作者对同一主题的电视评论节目)

 有人说,中国股市比中国足球还“黑”,需要打假。

 在今年315 “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中国股市也开始了打假行动。几家报纸纷纷推出了股市“黑榜单”,对那些擅长股票走势预测,却失误率颇高的证券分析师进行梳理,结果光大证券、申银万国、高华证券、中信建投等多家券商的多位分析师均榜上有名。此外,《投资者报》发布的“2009年券商研究员准确度排行榜”显示,仅有47%的研究员能给出相对准确的评级,中金公司、国信证券的准确度垫底。这让很多人大吃一惊。

 对于媒体频频爆出“黑嘴”分析师这一现象,CCTV证券资讯频道财经评论员苏培科认为媒体等第三方机构对股市的监督作用已经日益显现,这有助于股票市场的健康发展。否则,很多的分析师不会“洁身自好”,他们的言语常常带有很强的随意性,结果误导了很多投资者。此次《华夏时报》推出的榜单十分详实,真实姓名、所在券商,甚至从业资格证号都悉数公布。而《投资者报》的榜单则更为全面,囊括了自200871日至2009630日的1000多名分析师。这无疑给广大投资者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参考。

 此次很多实力甚强的券商排名垫底,苏培科对这些券商的真正实力提出质疑。例如,一些承销大户,常常需要包销一部分股票,于是利用分析师荐股、分析公司价值,让所承销、包销的股票卖个好价钱。在这个过程中不乏有些分析师就是枪手,帮助总公司来忽悠大众。结果高抛之后,很多投资者买来的股票会在高位被套,其分析的准确率必然会下降。实际上,目前很多研究员的分析不是在做独立分析和研究,而是基于公司的整体利益,配合公司的经纪业务、投行业务来展开。他们推荐的股票大都跟公司一系列的利益挂钩。苏培科建议投资者对分析师的分析报告和荐股一定要保持理性,需要结合媒体公布的第三方记录,对其中的利益纠葛有所甄别。另外,有了第三方的有效监督,券商也会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律。

 此前证监会已经明文规定经纪人不得推荐股,但是面对众多的券商机构,证监会却无力监管。对于此,苏培科有如下建议:

 第一,建立媒体监督的长效机制。在这种情况下,媒体充当了外围监管者。媒体公布的排行榜可以移交至监管部门,对于误导投资者的机构和分析师,可以考虑重新审核其从业资格,必要时进行禁业处置。

 第二,严查恶意误导投资者的荐股行为。监管部门要理清这些“黑嘴”荐股行为背后的一系列利益相关者,并进行严格的处罚。

 第三,要杜绝分析师排名现象。由于分析师的荐股会误导投资者。苏培科认为,任何研究成果只能作为参考,不能用于牟利。在国内,很多机构打着排行榜幌子,进行敛财,给出钱的、关系好的发奖,这样一来获奖者未必就是最好的。况且分析师的排名掺杂了许多利益因素,如果一些好的分析师或基金经理脱颖而出,则会对券商和基金带来巨大的收益,于是一些券商、基金会不惜一切代价去包装分析师和基金经理,使其问鼎排行榜,然后利用明星效益来影响市场,来诱导投资者跟进,然后他们出货。另外,一些排行榜的主办单位就是以收钱为目的的造假黑窝。这样一来,有些真正优秀的分析师反而进不去排行榜。因此,对于五花八门的排行榜投资者和媒体要理性看待,不要过分追逐名牌分析师,要冷却排名。我们的市场正处于转型期,研究员要逐渐回归本位,遵守职业操守,他们的职能应该是引导投资者,而不是诱导投资者。投资者更需要加强独立思考能力。

 第四,构建第三方评估体系。目前的证券市场缺少一个第三方的评估体系,投资者在跟市场主力进行博弈时,常常损失惨重。所以,最好能够建立一个“精神贵族式”的公益自律组织,杜绝以监管的旗号来牟一己之私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