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敦煌(6/6)——西出阳关无故人

标签:
敦煌阳关阳关大道关照阳关博物馆阳关烽燧高老庄旅游 |
分类: 吃喝玩乐 Fun |
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说的就是这个阳关。阳关是中国古代陆路对外交通咽喉之地,是丝绸之路南路必经的关隘,和玉门关同为当时对西域交通的门户。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历代文人纷纷吟唱,使阳关成为人们告别故土,告别亲人,出征远游,表达离情别绪的场所。

早在公元前121年,西汉王朝为抵抗匈奴对边疆的骚扰,经营西域,在河西走廊设置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同时建立了阳关和玉门关。从地图可以看出,阳关和玉门关都是通往西域的门户,一个在南,一个在北。出敦煌后必须走两个关口的其中一个,两者都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关隘。自西汉以来,许多王朝都把这里作为军事重地派兵把守,多少将士曾在这里戌守征战;多少商商贾、僧侣、使臣、游客曾在这里验证出关。阳关的通关证件叫做“关照”,我们的“多多关照”据说就是这样来的。关照多,就哪里都能去。

这哥们儿穿成这样,在发阳关的“关照”。高僧玄奘从印度取经回国,就是走丝路南道,东入阳关返回长安的。

阳关古塞何以建在这片荒漠之中?考古学家研究发现,阳关占有“一夫当关,万人莫开”之险要地势。附近在古代又水源充足,渥洼池和西土沟是最大的独立水源,至少在三四千年前,这里就
已成绿洲盆地,有发达的火烧沟文化;汉唐时期,阳关军士即借以此水而生息。西土沟平时上游干涸,下游有泉水汇成水溪北流,时有山洪暴发。洪峰过后,沟岸纷纷塌落,河床加宽,大量泥沙顺流而下,遂在下游沉积。泥沙在西北风吹扬搬运下,形成条条沙垄,阳关古城送逐渐被水毁沙埋。

丝绸之路遗址。


昔日的阳关城早已荡然无存,仅存一座被称为阳关耳目的汉代烽燧遗址,耸立在墩墩山上,被称为“阳关耳目”,它最大,地势最高,保存也比较完整。古代阳关向北至玉门关一线有70公里的长城相连,每隔数十里即有烽燧墩台,阳关附近亦有十几座烽燧。墩墩山顶上的

我身后、旁边都是“阳关大道”。为了祝福远行的亲友,人们寄希望于阳关道成为广阔、平坦的“阳关大道”,约定俗成,阳关大道就成为了希望大道、光明大道、康庄大道的代名词,于是有了俗语“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
后一篇:电影和灰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