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旅游之(12/24)——光明的黑洞

标签:
旅游新西兰旅游怀托摩萤火虫洞怀多莫萤火虫洞钟乳石 |
分类: 吃喝玩乐 Fun |
到新西兰旅游必须要去的一个地方就是怀托摩萤火虫洞,Waitomo Cave,百年以来一直是新西兰相当独特的旅游名胜之一。
怀托摩萤火虫洞是具有1.5万年历史的钟乳石溶洞,三千万年前还是深海底下的由无数的海洋生物遗留物的化石所形成的石灰岩,
当时根本没有萤火虫。在过去2400万年里,经过无数次的诸如火山喷发、地震、断层等地质变化,
许多坚硬的石灰岩从海洋底层被往上推挤,扭曲变形被带到海平面上。拱起和断裂使岩块产生了裂缝,让水进入并在他们之间流动。经过日积月累雨水与空气的侵蚀,岩石逐渐溶化并形成现在看到的钟乳石和石笋构造的洞穴。
声称是世界第九大奇迹的奇特景象很多,怀托摩萤火虫洞就是其中之一。从奥克兰驱车南行160多公里,就来到了怀托摩(Waitomo)小城,这里距离罗托鲁阿也很近。在毛利语中,wai是“水”的意思,而tomo的意思是“洞穴”,加起来,waitomo就是水进入地里的洞穴。顺着37号公路就到达怀托摩萤火虫洞。
新西兰的萤火虫为了生存,需要一个特殊的栖息地:充满湿气,充分的湿度以防干枯死亡;有屏障的表面让其附着,并能让他吐出的粘稠而且如蜘蛛丝般的捕食线稳定悬挂;需要平静无风的大气以防止这些丝线相互缠绕;还需要幽暗的空间让其散放微微的光芒吸引食物,以及源源不断地食物供其捕食。而怀托摩的这个洞穴里正是一个天然且搭配的天衣无缝的理想生存空间,还有河流带进来的源源不绝的食物。
实际上,在怀托摩地区有超过 300个有记录的钟乳石洞,这些超过3000岁的钟乳石洞拥有非常错综复杂的通道,除了鬼斧神工钟乳石柱和石笋外,吸引大量游客的是洞穴内的生物。但不是所有的洞穴都有萤火虫,隔壁不远的阿拉奴依岩洞(Aranui Cave)就没有萤火虫,因为里面过于干燥。
进入萤火虫洞洞观有特别几项规定: 钟乳石及石笋会因为触摸而失去色泽, 并破坏其脆弱的组成结构,所以千万不能用手触摸;在萤火虫洞洞穴内必须保持宁静,不要惊吓破坏了萤火虫的生态环境。
我在进入洞口前看到了这一新起的建筑,明年来的人就能看到这栋建筑究竟是做什么用的了。
在昏暗的钟乳石洞中一直走,见其深处岩石上一撮撮绿白色微光。
洞口很小,但里面却非常大。昏暗中一直走到洞穴深处。洞里不让使用闪光灯。我的新相机也没有闪光灯,就这样把相机放在木桩上拍了一张,找得到我吗?相机放在石头上也是不行地。实际上洞里的光线比拍出来的还要黑暗得多,基本是摸黑前进。
美丽壮观的钟乳石通道。在岩洞里,水滴从洞顶逐渐滴下,或是落至地面,或是经墙面和岩石,形成不同造型。
这些洞穴“装饰”要花上数百年才能形成。有估计推算,大概要100年的时间才可以形成1立方厘米的钟乳石。不过也会因地形结构、植物机能、石灰岩深度、内外环境气候、以及洞穴形成的年数,影响钟乳石形成的速度。两个并排的钟乳石会因为不同的水流途径,形成的速度也不同。
这张照片是把相机放在人工后来堆砌的矮墙上拍摄的。矮墙是防止游客失足跌下洞穴。
微光下是无数条长短不一的半透明细丝,从洞顶倾泻而下,每条丝上有许多"水滴"。这是萤火虫为捕食昆虫吐出的无数垂丝。美丽荧光下的水晶珠串,是危机四伏的“垂钓线”。
新西兰的萤火虫是外形像蜘蛛的发光幼虫,从虫卵到成虫死去,生命周期大约为10个月,其中幼虫期为9个月。萤火虫只是在幼虫期能发光。捕食的过程大概是这样的:幼虫在孵出之后筑巢,并分泌附有水珠般黏液的细丝,丝线上的粘稠物质可以困住昆虫。幼虫发光,洞内昆虫循光而来,撞到丝上就被黏住动弹不得,萤火虫幼虫便将他们用丝线提起来然后美餐一顿。
这种萤火虫目前只在纽西兰和澳大利亚发现了,与世界其它地方的萤火虫不同,生存环境除了不能有光线,还不能有声音。如果用手电筒或闪光灯照射,萤火虫幼虫会将身体发出的光线调暗,之后要花上数小时才能恢复正常亮度,在这段期间内将失去食物来源。因此,在满天“星”光的洞穴内,萤火虫幼虫的亮度和饥饿程度是成正比的。
幼虫经9个月变成成虫,成虫外形像一只大蚊子。成虫有翅膀却没有嘴巴,无法进食,也不会飞。只是疯狂地交配产卵,直至筋疲力尽。短短几天后,它们会用尽最后一点力气撞向幼虫的丝网,舍身给自己的后代作食物。
新西兰的萤火虫幼虫发光吐丝,其荧光随着年龄增大变得愈加明亮。每一只萤火虫可以吐出最多70条湿黏的透明丝线,最长的甚至有近20公分,每条丝上有很多的“水珠”,极像晶莹剔透的水晶珠帘。
中间的那个是虫蛹,是介于幼虫和成虫之间的阶段。这个阶段只持续13天,借由一根丝线悬于空中。
沿着洞中石阶摸索而下,继续往前走,越来越黑。转过一个弯,我吓了一跳,眼前黑压压的一片人群,人挨人簇拥着,只有微小的移动,基本上没有人说话,很久才有人耳语两句。
这里就是乘坐平底船游览萤火虫洞的地方。我跟着人群排队,然后登上小船。大家都很安静,基本都在用手势交流。洞里的工作人员用手拉着绳索推动小船前进,我们进入更加黑暗中。没有船破水的声音,周围只有清脆徐缓的滴水声,整个身心瞬时安静下来。当眼睛慢慢适应了黑暗,发现自己是在错综穿插的洞穴中,头上三五米的地方,布满幽蓝色小光点,闪闪烁烁像一条流动的河。仿佛自己倘佯在星光璀璨的夜晚,抬头仰望的光景,不知是乘坐的船在移动,还是头顶上的河在流动。
那些就是萤火虫,如万珠映镜,美不胜收。
坐船观看的这段时间无法拍照,于是出了洞之后找了张明信片翻拍了一下:这就是坐船观看萤火虫的情景。
萤火虫洞据说是毛利人自定居新西兰起便知道这个位于怀托摩地区的岩洞,但是他们选择了秘而不宣。直到1887年,英国一位测量家说服了毛利酋长谭内-提诺劳(Tane Tinorau)对萤火虫洞进行勘探。他们划着亚麻梗编成的小筏进入洞穴,用蜡烛作为照明工具,看到这个最光明的黑暗地洞兴奋不已。政府的测量家后来绘测了这些洞穴,到1889年开始开放观光。
如今,许多萤火虫洞的工作人员都是谭酋长的直系子孙。
小船缓缓驶出黑暗,才恍然如世隔般又回到人世间。出口处是一个藤树覆盖、绿水悠悠的洞口。
顺着洞口的通道,是满布青苔的植物。
这张是明信片:萤火虫洞周围的地质构造吸引了很多探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