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汽车感悟 Auto |
美国人很喜欢改装,有部专门描绘美国街头改装车赛的电影《速度与激情》,今年已经播映第三部了,就是《东京漂移》。跟中国人买了辆新车就开始改装大轮圈和大包围不同,美国人喜欢改装旧车,特别是改装经典旧车,这是他们的改装文化。他们习惯性地把破烂儿从废弃车堆放厂里翻出来,甚至把别人车库里弃置多年锈迹斑斑的车买回来,补好车身钢板上的洞,最后改装得焕然一新,越是挑战越有乐趣。归根结底就是:把面目全非的车改头换面成另一种面目全非。
美国电影《速度与激情》的第一部就是从描述美国街头的非法改装车赛开始的,改装车迷们夜间封路比赛。比赛的起点,除了喷涂得无比夸张无比眩目的改装车,就是人山人海;欢呼和叫嚣中弥漫着美国式的放肆,热闹得不逊于盛大的嘉年华会。听到警车来立刻鸟兽状四散。另一部去年上映的美国电影《疯狂金龟车》,讲述一个美国女孩从废弃车场里捡回来一辆1963年的甲壳虫老爷车,改装后参加Nascar全国联赛,结果比专业车手跑的还快。旧车改装,代表了美国人所要宣扬的改装文化,他们称之为Hot Rod。
基本原则是内外兼修
与《头文字D》的封路赛车不同,由于美国地广人稀,,公路又直又长,于是美国人因地制宜利用直路比赛。车辆改装的宗旨也是围绕着大马力、高速度发展,直线加速一直是他们的最爱。为了赢得第一的位置,改装车手们甚至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在车里偷偷安装很容易爆炸的一氧化氮气体,以便在关键时刻为汽车提供足够的推进力,甩掉缠身的对手。他们花费巨资改车、冒着生命危险赢得比赛的目的,仅仅是那2000美元的赌资吗?
任何文化的发展都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所改变,改装文化也不例外。汽车工业发展最早的区域不是在美国而是在欧洲,代表欧洲的英国人在改装方面怎么也不同意美国人的观点;就像大家都说英语,英国人总在贬低美国人的口音,而美国人也毫不留情地拿英国人的口音开玩笑。因此直到今天,对于什么是真正的改装文化,英国人和美国人依然在拌嘴,谁也不服谁,谁都看不起谁。即使在美国本土,改装玩家们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很少有意见完全一致的时候。但这种争论不休反而更进一步推动了汽车改装的发展,让改装车成为一种散发致命吸引力的文化符号。但万变不离其宗,无论英国还是美国,汽车改装的基本原则都是内外兼修:更好的性能,更炫的外观。
追根溯源,美国汽车改装文化的催化剂很大程度上是二战。二战期间,为了作战需要,很多车辆经过了改装。战争结束后,士兵们把这些从战场上退役下来改装车直接开回自己的家乡。这些绚丽的改装车辆在美国人眼里既浪漫又个性,充满灵性,于是纷纷效仿。他们选择进行改装的汽车通常是被废弃的旧车,改装的项目包括改进性能,加大车身尺寸,采用大轮圈,降低底盘,发动机可以像洪水猛兽一样猖狂地叫嚣,所有一切与动力和操控无关的部件统统拆除,以减轻车身重量。
虽然严格来讲,能称为Hot Rod的改装车必须是1950年以前出产的汽车改装而来,但目前定义Hot Rod的基本标准已经比较宽泛,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死条例。创造Hot Rod的乐趣也在这里,在改装惯例规定的范围内对汽车进行外观和性能两方面进行改装时,你可以灵活地增加略微的改动,同样可能成为出色的Hot Rod。早期的改装还包括添加索具等越野装备,以应付在干涸的河流中举行的竞赛。
改装汽车的最高境界就是赛车,但最初是改装车的民间比赛逐步培育出赛车市场。在美国,除了棒球、篮球和橄榄球,你还必须懂得Nascar,才能成为够in的体育粉丝。直路不可能为赛车无限延长,美国人就把赛道修成椭圆形,方便观众,也方便电视转播,看台上任何位置都能看到整个赛道。虽然看起来是很多车一起一圈一圈地傻跑,还不时疯狂撞车和胡乱撞墙,但它也是耐力的比拼,老美看得津津有味。无可否认的是,美国的这种改装文化不仅一定程度上引导着美国的汽车工业发展方向,对欧洲的汽车设计也有一定影响。
什么人影响了美国汽车改装
在美国,改装得好的Hot Rod都有自己独立的名字。只要谈及这些汽车改装,几个耳熟能详的名字被时常提到,你永远不能把他们与汽车改装分开。这些人都是美国汽车改装文化的先锋,在改装潮流刚刚兴起时就走在风口浪尖。即使其中有些人已经过世,但他们对汽车改装的设计精髓通过后辈遗传下来,他们改造的汽车被当作珍品保留下来,甚至形成了固定的改装流派,发展成专门的改装公司。
艾德布罗克父子(Vic Edelbrock Sr.和Vic Edelbrock Jr.)是家族改装的代表。1938年,老艾德布罗克改装了一辆1932年产的福特跑车,从此开始了家族生意。他最著名的设计是“弹弓/Slingshot”车型。在49岁那年,他因患癌症去世,生意便交给了儿子小艾德布罗克。小艾德布罗克继续发展具有家族特色的汽车改装,创新的车型设计,如狼蛛(Tarantula)和街道王(Streetmaster),直线加速惊人。
格拉博斯基(Norm Grabowski)1952年结束兵役后,很快就设计出“老爸(Grand daddy)”改装车。他设计的最著名的Kookie车被电视台用在一个系列电视节目“77号日落大道”中。
另一位父亲级的改装大家是若斯,美国人很习惯把绰号放在名字和姓氏中间,所以干脆直接称呼他“艾德-奶爸-若斯(Ed 'Big Daddy' Roth)”。这位奶爸就是Beatnik Bandit异型车的创造者。迄今为止,这款车型仍然是赛道上最容易辨识出来的改装车。不同于其他车型,这款车的转向、刹车和油门全部是由前座中间的一根控制杆来操纵的。这根控制杆比换挡的挡把稍长,顶端是个倒三角。不了解的人会直接把控制杆当成挡把,然后到处找方向盘在哪里。
寇丁顿(Boyd Coddington)是个经常穿着夏威夷花衬衫的休闲派,但有人说,正是他在二十世纪60年代期间彻底改造了汽车改装潮流,改变了汽车改装方向。他著名的改装作品是1934年的福特双座跑车。
英国的汽车改装与地理和气候有关
全世界的改装车迷的行为方式都很相似,基本上都是一群狂热爱好者带上他们心爱的改装车聚集在一起,声势浩大地夸耀,以此显示他们对自己座驾的热爱和对驾驶的喜爱。
这种集会在美国加州城市中浸透阳光的笔直大道上举行,似乎比在其他地域更能煽动人的情绪。虽说在加州连改香菇头都属违法,但玩改装最凶的反而就在加州。在San Jose街道上随便一走,几乎每台车都多多少少有改装。
但在英国城市中浸透雨水的街道上就不同了,英国人与美国人对速度的理解有着天壤之别。英国,甚至整个欧洲,丰富多变的地貌和气候顺理成章地造就了另一种改装文化:弯道为主,车辆改装注重过弯和操控。而在吃快餐长大的美国人眼里,像伊莫拉那样持续不断减速的赛道根本就是与速度这一赛车核心背道而驰。
在英国的时候,虽然整天陪着我的就是赛车手,每天谈论的话题离不开改装,但在英国街道上基本上看不到什么经过改装的汽车。尽管如此,改装车的集会还是不能少的,每年都会在英国各地举办几届,但比起美国的来要斯文几百倍。而且只有在俱乐部聚会日或者非常特殊的场合才会组织这种改装车集会,动静也小得多。但只有这些日子,那些一直被小心翼翼维护的改装Hot Rod才有机会掀开盖头,看一眼明亮的天空,呼吸一下室外空气。
英国人有英国人的玩法。如果说美国人的改装核心是改头换面,英国的改装热情则放在升级基本车型上。英国的改装车迷骨子里很喜欢定期集会,以便能够炫耀他们的劳动成果,同时找个场合适当飙一下,过一把赛车瘾。参加集会的改装车通常是些雪铁龙Saxo,福特Fiesta和陆华200之类的常见车款,装了氙灯,铬合金排气管,以及近乎残暴的吵死人的音响。这种情况也曾经发生在早期的美国改装文化中。不管法律是怎么规定的,非法街道改装车赛逐步演变成有组织的改装车集会,而始终不变的,是改装车迷们对速度和外观永无止境的追求。
美国汽车改装的热门和冷门
美国最热门的Hot Rod旧车改装当然是改装轿车而不是越野车,特别是1930年代和1940年代出产的福特车系深受欢迎。而最热辣的福特改装车当属1932年的福特跑车,无论是四座的还是双座的。但现在想要赶这个潮流弄一辆到手就太难了,你要有足够耐心走遍美国的每一处仓库、车库等角落。不过想要弄个玻璃纤维或者铝钢制成的复制品还是可行的。
随着时间的变迁,美国人对改装的品味也在不断变化,每个年代都有自己的改装特征。1920到1940年代期间,改装注重对车身大刀阔斧地截砍并重新拼接,底盘尽量降低,对汽车性能进行细致的调节。1950年代注重使用锃亮的铬合金装饰,车身喷绘十分讲究。1960年代走极端,改装车外观不是很收敛就是很张狂。1970年代能源紧缺,那时流行的汽车改装被称为Resto Rod,就是对1949年以前出品的汽车进行改装,保持车辆出厂时的原貌,而对传动系统进行改造。1990年代崇尚单色,铝部件使用频率很高。现代潮流趋向切削,而最近又开始流行铬合金装饰和细致的车身喷绘,有些倾向于1950年代的改装方式。很多人觉得改装车设计者们正在追根溯源,回到从旧车废弃厂捡破烂回来的省钱改装方式。潮流的巡回往复可以相似但绝对不会相同,现在正在流行的怀旧风格改装与1950年代的也不能相提并论。但无论潮流怎么改变,人们对改装的追求依旧不变:更好的性能,更炫的外观。
传统,优雅还是时髦,你来决定你的改装风格。
电影中的汽车改装
关于汽车改装的电影,大部分都不是什么好莱坞大片,而通常是由不知名演员出演的低成本制作。但这种电影有时也很吸引人,因为两大卖点:热辣的汽车,性感的女郎。
涉及汽车改装的主流电影有时的确会对改装文化造成影响。1973年由乔治-卢卡斯导演的《美国风情画》(American Graffitti)由哈里森-福特出演,影片的“主角”是一辆1932年的黄色福特T双座跑车。影片上映后十分卖座,大红特红,从而也激发了改装车的文化复兴。
《速度与激情》是很多改装车迷和赛车迷一直津津乐道的电影,从第一部改装车迷在洛杉矶街头夜晚飙车,到第二部飙车爱好者打入飙车组织内部协助警察查清多宗劫车事件,到今年的第三部《东京漂移》,以对抗离心力的漂移驾车技巧为卖点,汽车在恐怖的发夹弯和Z形弯以近乎残忍的速度飞驰,影片一部比一部紧张刺激和具有观赏性。
还有描述全家都是车迷的电影《飙风急速》。儿子瓦兹从小喜欢开车,经常在镇上飙车闯祸,父亲维克以前是赛车冠军,去世的母亲曾经是个引擎天才。儿子不懈追求速度的信心感动了父亲,父子合力造车,关键时刻修好赛车最终赢得比赛冠军。
《疯狂金龟车》虽然去年才上映,但这部迪斯尼经典系列电影已经在1969年到1980年期间拍摄了4集,从最早的《万能金龟车》(The Love Bug),1974年的《金龟车大闹圣弗朗西斯科》(Herbie Rides Again),1977年的《金龟车进城》(Herbie Goes to Monte Carlo)和1980年的《金龟车大闹南美洲》(Herbie Goes Bananas)。影片情节围绕一部拥有特殊技能的大众甲壳虫汽车Herbie展开,破车经过改装变成新车后帮助主人打败坏人,赢得赛车冠军。
同样2005年上映的《越野狂飙》(Supercross)是美国精神的变体,主旨就是业余车手挑战大腕车手,小人物成就大梦想。年轻、自信、胆量,加上玩命,成就一切皆有可能的美国梦。
2004年的《极速酷客》(Torque)讲的是摩托车手的故事,影片中黑红两色相间April Mille RSV,还有Triumph Daytona 955i和Triumph TTT 600非常抢眼。而焦点无疑是拥有“世界速度最快摩托车”美誉的Y2K,它由海军陆战队涡轮科技公司制造,使用劳斯莱斯Allison 250-C18型涡轮引擎,碳合金底盘,300马力,时速402公里,全球只有10辆。
今年6月上映的动画片《汽车总动员》(Cars)很快占据了北美电影票房第二的位置,主人公是辆冉冉升起的赛车之星,在人生中实现了自我改造。
1990年6月上映的《雷霆壮志》中,车手汤姆·克鲁斯告诉我们,要成为优秀的专业车手,必须要懂得赛车的改装,才有可能赢得最终的胜利。
1998 年上映的《的士速逮》是法国电影,影片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恐怕就是被主人公改装得可以与007战车媲美的出租车了。
真正把改装车作为主角的美国电影大多集中在1950年代,包括1956年的《改装车女郎》(Hot
Rod Girl),1957年的《车声隆隆》(Hot Rod
Rumble)和1967年的《改装车下地狱》(Hot Rods to He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