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记者性格与新闻教育

(2005-12-02 11:04:06)
分类: 教育
记者性格与新闻教育

马良柱
    新闻记者是受社会普遍尊重且竞争较为激烈的职业之一。长期以来,人们对记者的考察较为集中地体现在其思想素质及新闻敏感性和新闻作品的写作、拍摄技巧等方面,而往往容易忽视其性格特征,以致造成选人失误。
    作为社会工作者的新闻记者,除具有相应的思想政治素质、语言文字基础、新闻理论知识和新闻创作能力外,还应具有很强的社会活动能力,而这种能力很大程度上受记者性格的影响。
    笔者在20多年的新闻采编及10多年的新闻管理工作实践中,深感两种性格十分有碍记者的成长。一是过于腼腆。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遇到这样的人:性格内向,言语极少,且很少主动与人交谈。还有些人,与人说上几句话,即刻满脸绯红、心跳加快。而新闻工作的特性则要求记者必须主动、广泛地与人接触,并通过深入交谈,想方设法把别人知道的有关情况“掏”出来。如果记者本人都没什么言语,其采访工作是难以进行的。二是惯于固定的工作环境,不好动。“记者满天飞”这是人们对记者工作状态的形象比喻,而有些人生性好“静”,只习惯于在自己固定的场所开展工作,不善于(自然也不情愿)今天跑这个部门、明天奔那个单位,活跃地从事采访活动。这两类性格都是从事记者职业的极大障碍。
    笔者作为教育专业媒体的一员,在较多地接触高校新闻院系及其学生的过程中,深感目前的新闻教育有较多值得改进的地方。
    1.注重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新闻专业。要通过有关渠道,广泛宣传新闻专业除专业知识以外的学生所应具备的生理、心理及性格等方面的要求,使考生知道新闻学科以及将来所要从事的新闻职业是否适合自己,从而对所学专业作出准确选择。即使对已经录入新闻专业的学生,如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其存在明显的性格不适,学校还应及时告之,并引导其作专业调整。
    2.切实加强学生的语言及文字基本功训练。由于工作关系,笔者曾阅读过不少新闻专业毕业生和实习性的作品,其中语言不流畅、用词不准确等问题较为普遍。在较多的稿件中,病句、错别字随处可见。作为利用语言、文字传播信息的专业工作者,出现这些在高中阶段就应该解决的基础性问题确实不容忽视。语言文字的基本功问题,已成为新闻教育中一个十分突出且亟待解决的问题!
    3.努力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步伐。新闻工作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新闻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仅仅只是从教师那里获取新闻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他们还应从教师那里获得新闻实践中的相关经验及基本操作技能。然而在高校新闻(传播)院(系)中,教了几十年采访学、写作学和编辑学,却未从事过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者大有人在。据介绍,在全国较有影响的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现有的32名教师中仅有2人是从新闻单位调入的,其余均无新闻实践经历。试想,如果新闻专业的教师本身就缺乏新闻实践经历及经验,又何以能教导学生较好地从事新闻实践呢!虽然近几年来一些高校注意到这一问题,并相继从新闻单位选调了一些既有扎实的新闻理论基础,又有着丰富的新闻实践经验及成果的“双师型”教师,但从总体上讲,这一工作的进展较为缓慢,难以适应新闻事业改革的需要。
    4.注重学生新闻职业所需的综合素质的培养。高校新闻(传播)院(系)首先要深化新闻学课程、教材、教学方式及评价制度的改革,将新闻实践中的一些基本技能及经验纳入教学及评价体系之中,同时注重教学设备的配置,尽力杜绝类似电视编辑学专业的毕业生不会操作编辑机、获得新闻专业本科文凭者,写出的新闻稿读起来别扭且缺乏新闻事实等现象的发生。其次是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注重学生活动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前年武汉一家媒体曾报道:武昌地区某知名高校新闻专业的一名各科成绩都非常优秀的大四学生,由同校的男友带着到汉口游玩,男友一时生气独自返校后,她因不知该乘哪一路公汽回校,而在车站嚎啕大哭。可想而知,这般活动能力和处事态度怎能当好记者!各科成绩优秀的评语又如何不反映出教学内容及评价体系上存在的问题!
    新闻教育改革已刻不容缓,这种改革必须适应日新月异的新闻事业对从业人员复合型素质的需求,必须有利于毕业生在新闻行业的立足与发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