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2003年,《中毒》出版后,《信息时报》做了一个访谈。昨天的帖子中节选的访谈里正好谈到《中毒》,于是想起翻出这个访谈来。
信息时报《中毒》访谈
访问者:潘小娴
受访者:洁尘
1·《中毒》写了一种不对等的情感关系。主角女作家赵啦啦最后写的畅销书名叫《卑微》,这“卑微”两个字好像贯穿着你整部小说的爱情主题,是否可以说爱情就等于卑微?作为同样是写情感的小说,你觉得《中毒》与别人不同的视角主要体现在这点上吗?这样的看点能给读者带来一种怎样的阅读感受?
答:这样说吧,有一种爱情等于卑微。爱情有多少种?我不知道,我想,就跟人一样吧,能回答人有多少种这个问题吗?爱情这东西,其实都是些个案。但是,我觉得所有的爱情里面都有卑微,份量不一而已,因为爱上一个人、在乎一个人,就有妥协,妥协自然就有卑微的感觉。在对等的情感关系中,这种卑微是相互的,是男女双方对一份情感的努力和付出。但在《中毒》里面,情感关系是不对等的,所以我把卑微这东西推到了一个比较极端的地步。如果说我这部小说与其他爱情小说有什么不同的话,我觉得不同的地方不在于卑微,在于《中毒》中的爱情竟然卑微到如此地步。我想,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愉悦从《中毒》里是得不到的,但它能让人痛。最近这小说上市后,我已经接到不少读者的反馈意见,大多是女性读者,她们对我说的一个共同的意思是:在《中毒》里面,她们找到了自己的影子,这部小说戳到了她们的某个痛处。
2.在小说后记里你提到了《中毒》的纯女性视角。可否认为《中毒》是对男性的一种控诉?
答:不,不是这样的。我绝没有控诉男性的意思。在爱情这个问题上,我搞不清楚他们是怎么回事。对于一个我不了解的对象,我怎么控诉?何况我从来不控诉什么。就像我在后记里说的:“《中毒》里面充满的是女人的满腹狐疑和百思不得其解。”反过来说,在这部小说里倒是有一种对女性的严厉批评,她们中了自己设置的毒,然后,自我陶醉在这种中毒的过程以及中毒的结果中去,有受虐倾向。我记得法国女思想家西蒙娜·薇依有一句话,大意是,人生最大的错误在于将一种本来有限的事情放置到一个无限的背景中去对待。荷兰哲学家斯宾诺沙也说过同样意思的话,“精神上的不健康与不幸,一般能够追溯到过分地爱某种难免多起变化的东西。”爱情这东西的本质就是“有限的”,“难免多起变化的”,只是女人很难接受这样的真理,她们总是将爱情的位置放置到一个与爱情无关的背景里去,而且,“过分爱”。这是女人根深蒂固的问题。
3.小说中对一些社会现象做了批驳。如对现在一些电视台的搞笑节目、写作现象、美女现象都做了一番深刻的描绘,可以说你的人物都是诞生、成长、发展、成熟于这样一个背景下的,因而对人生和社会有了一种更深层的思考?
答:我觉得自己这部小说里所着力的社会现象不在电视、写作什么的,而是在于素描了当下的两性关系。现在的两性关系实在让人非常悲哀,一方面,看似交往畅通、彼此个性释放得很充分,男女双方在这中间似乎都游走得很自如;但另一方面,两性之间的关系是散乱的、懈怠的、不信任的,甚至是不友好的。现在很多人都喜欢强调两性关系中的“游戏”色彩,但事实上,也许出于两个性别生理构造上的差异,这“游戏”事实上是玩不下去的,因为各自的规则是不一样的。《中毒》中那个“巫婆聚会”就是一个例子,一群看似玲珑剔透、聪明慧黠的都市女人,似乎个个都在两性关系中炼就得进退自如拿得起放得下,但事实上,每一个人都是脆弱易感的,都想拥有一份传统意义上的美好的相对来说比较恒久的感情。这是女人的真相。女人的情感悲剧不在于不够真挚,而在于不知道如何表达和运用真挚的力量,在于自作聪明下面难以改变且掩盖不住的愚笨。
4.小说语言好像很闲淡。比如你说周晓的爱情——“如果要我准确地解释一下我所谓的爱情,那就是,有一个人,他放在我的心里,其他的,没了,我说不出更多的了。”再比如你还说“也许,我们每个人都病了。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把自己的病掩藏住,不被人发觉。我们微笑、点头、说话或不说话,我们和朋友们在一起,聊着可笑的段子,我们哈哈大笑,笑得一个个眼角的鱼尾纹像鱼尾一样的活泼,我们甚至可以笑到蹲到桌子底下去,但是,我们也许就在那个时刻,哭了。”这样的文字闲淡在小说中无处不在,让人在阅读中有一种沁入心底的无奈、苍凉和寂寞。这是你这部小说的语言风格吗?也是你这部小说的整体基调吗?
答:我无法评价自己小说的语言风格,如果你觉得“闲淡”,那对于我来说是一种夸奖,我还怕《中毒》的语言太浓烈了。至于说小说的整体基调,你说得对,我也觉得无奈、苍凉和寂寞。还有悲哀。最无奈和最悲哀的就是,哪怕是再明白、再强悍、再冷静客观的女人,一旦堕入情网,都是身不由己的,会挣扎得很难看;我在小说中写的另一个主要人物出版社编辑周晓就是这样。我是把她作为与冲动、任性的赵啦啦成对比的人物写的,但她依然把爱情搞得一塌糊涂,把自己弄得一胸膛的淤血无法排除。所以我会在小说里借周晓之口说:“也许,我们每个人都病了。”
5.在《中毒》里,所有的情爱结局都成了悲剧,像陆宁和她那两情相悦的丈夫,像赵啦啦和夏城南,像“我”不停地写邮件给我深爱着的却一直找借口推搪不和我见面的他,还有那个智慧无比的前辈姑姑,您是不是觉得借这种悲剧更能为在情感中受困的女人找到一个出口?
答:不能说是悲剧吧。我也不知道该如何概括这样的结果,可能还是那句话,无奈。既然是无奈,哪里还能指出一个什么出口?我觉得,《中毒》给予女人的是这样的一个东西:你看,有那么多女人跟你一样的痛。可能,对于女人来说,知道这一点就可以得到一些抚慰了。这也是女人天性中的一个弱点。
6.看完《中毒》,我脑海里就晃荡着这么一句话——都市情爱浮世绘、都市欲望地图。这就是你把小说起名为《中毒》的深刻寓意吗?
答:中毒的意思在我的本意里不完全是负面的,甚至正面的意思更多一点。所谓是药三分毒。还有很多毒药可以作药。所以,中毒之后可以让自己更健康,让自己获得成长,让自己更强大。在我看来,每一次爱情都是一次自我蜕变的机会,我希望女人能够把握这些个难得的机会。
信息时报《中毒》访谈
访问者:潘小娴
受访者:洁尘
1·《中毒》写了一种不对等的情感关系。主角女作家赵啦啦最后写的畅销书名叫《卑微》,这“卑微”两个字好像贯穿着你整部小说的爱情主题,是否可以说爱情就等于卑微?作为同样是写情感的小说,你觉得《中毒》与别人不同的视角主要体现在这点上吗?这样的看点能给读者带来一种怎样的阅读感受?
答:这样说吧,有一种爱情等于卑微。爱情有多少种?我不知道,我想,就跟人一样吧,能回答人有多少种这个问题吗?爱情这东西,其实都是些个案。但是,我觉得所有的爱情里面都有卑微,份量不一而已,因为爱上一个人、在乎一个人,就有妥协,妥协自然就有卑微的感觉。在对等的情感关系中,这种卑微是相互的,是男女双方对一份情感的努力和付出。但在《中毒》里面,情感关系是不对等的,所以我把卑微这东西推到了一个比较极端的地步。如果说我这部小说与其他爱情小说有什么不同的话,我觉得不同的地方不在于卑微,在于《中毒》中的爱情竟然卑微到如此地步。我想,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愉悦从《中毒》里是得不到的,但它能让人痛。最近这小说上市后,我已经接到不少读者的反馈意见,大多是女性读者,她们对我说的一个共同的意思是:在《中毒》里面,她们找到了自己的影子,这部小说戳到了她们的某个痛处。
2.在小说后记里你提到了《中毒》的纯女性视角。可否认为《中毒》是对男性的一种控诉?
答:不,不是这样的。我绝没有控诉男性的意思。在爱情这个问题上,我搞不清楚他们是怎么回事。对于一个我不了解的对象,我怎么控诉?何况我从来不控诉什么。就像我在后记里说的:“《中毒》里面充满的是女人的满腹狐疑和百思不得其解。”反过来说,在这部小说里倒是有一种对女性的严厉批评,她们中了自己设置的毒,然后,自我陶醉在这种中毒的过程以及中毒的结果中去,有受虐倾向。我记得法国女思想家西蒙娜·薇依有一句话,大意是,人生最大的错误在于将一种本来有限的事情放置到一个无限的背景中去对待。荷兰哲学家斯宾诺沙也说过同样意思的话,“精神上的不健康与不幸,一般能够追溯到过分地爱某种难免多起变化的东西。”爱情这东西的本质就是“有限的”,“难免多起变化的”,只是女人很难接受这样的真理,她们总是将爱情的位置放置到一个与爱情无关的背景里去,而且,“过分爱”。这是女人根深蒂固的问题。
3.小说中对一些社会现象做了批驳。如对现在一些电视台的搞笑节目、写作现象、美女现象都做了一番深刻的描绘,可以说你的人物都是诞生、成长、发展、成熟于这样一个背景下的,因而对人生和社会有了一种更深层的思考?
答:我觉得自己这部小说里所着力的社会现象不在电视、写作什么的,而是在于素描了当下的两性关系。现在的两性关系实在让人非常悲哀,一方面,看似交往畅通、彼此个性释放得很充分,男女双方在这中间似乎都游走得很自如;但另一方面,两性之间的关系是散乱的、懈怠的、不信任的,甚至是不友好的。现在很多人都喜欢强调两性关系中的“游戏”色彩,但事实上,也许出于两个性别生理构造上的差异,这“游戏”事实上是玩不下去的,因为各自的规则是不一样的。《中毒》中那个“巫婆聚会”就是一个例子,一群看似玲珑剔透、聪明慧黠的都市女人,似乎个个都在两性关系中炼就得进退自如拿得起放得下,但事实上,每一个人都是脆弱易感的,都想拥有一份传统意义上的美好的相对来说比较恒久的感情。这是女人的真相。女人的情感悲剧不在于不够真挚,而在于不知道如何表达和运用真挚的力量,在于自作聪明下面难以改变且掩盖不住的愚笨。
4.小说语言好像很闲淡。比如你说周晓的爱情——“如果要我准确地解释一下我所谓的爱情,那就是,有一个人,他放在我的心里,其他的,没了,我说不出更多的了。”再比如你还说“也许,我们每个人都病了。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把自己的病掩藏住,不被人发觉。我们微笑、点头、说话或不说话,我们和朋友们在一起,聊着可笑的段子,我们哈哈大笑,笑得一个个眼角的鱼尾纹像鱼尾一样的活泼,我们甚至可以笑到蹲到桌子底下去,但是,我们也许就在那个时刻,哭了。”这样的文字闲淡在小说中无处不在,让人在阅读中有一种沁入心底的无奈、苍凉和寂寞。这是你这部小说的语言风格吗?也是你这部小说的整体基调吗?
答:我无法评价自己小说的语言风格,如果你觉得“闲淡”,那对于我来说是一种夸奖,我还怕《中毒》的语言太浓烈了。至于说小说的整体基调,你说得对,我也觉得无奈、苍凉和寂寞。还有悲哀。最无奈和最悲哀的就是,哪怕是再明白、再强悍、再冷静客观的女人,一旦堕入情网,都是身不由己的,会挣扎得很难看;我在小说中写的另一个主要人物出版社编辑周晓就是这样。我是把她作为与冲动、任性的赵啦啦成对比的人物写的,但她依然把爱情搞得一塌糊涂,把自己弄得一胸膛的淤血无法排除。所以我会在小说里借周晓之口说:“也许,我们每个人都病了。”
5.在《中毒》里,所有的情爱结局都成了悲剧,像陆宁和她那两情相悦的丈夫,像赵啦啦和夏城南,像“我”不停地写邮件给我深爱着的却一直找借口推搪不和我见面的他,还有那个智慧无比的前辈姑姑,您是不是觉得借这种悲剧更能为在情感中受困的女人找到一个出口?
答:不能说是悲剧吧。我也不知道该如何概括这样的结果,可能还是那句话,无奈。既然是无奈,哪里还能指出一个什么出口?我觉得,《中毒》给予女人的是这样的一个东西:你看,有那么多女人跟你一样的痛。可能,对于女人来说,知道这一点就可以得到一些抚慰了。这也是女人天性中的一个弱点。
6.看完《中毒》,我脑海里就晃荡着这么一句话——都市情爱浮世绘、都市欲望地图。这就是你把小说起名为《中毒》的深刻寓意吗?
答:中毒的意思在我的本意里不完全是负面的,甚至正面的意思更多一点。所谓是药三分毒。还有很多毒药可以作药。所以,中毒之后可以让自己更健康,让自己获得成长,让自己更强大。在我看来,每一次爱情都是一次自我蜕变的机会,我希望女人能够把握这些个难得的机会。
后一篇:这天!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