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伦决:历史进程中的周杰伦和蔡徐坤和他们的粉丝

事先声明一下,我既不是杰迷也不是IKUN,这一场坤伦决于我来说就是场意外发生的大戏,但也是一定要发生的大秀。毕竟周杰伦和蔡徐坤分别生于1979年和1998年,即便按照十年为一代流行偶像,他们也相差两代,差不多便是现实生活中一代人的距离。本来蔡徐坤稳稳地占据微博超话第一的位置,想不到7月16日豆瓣有个帖子引发了蝴蝶效应,“自由吃瓜基地”有好事者问“周杰伦微博数据那么差,为什么演唱会门票还难买啊”,这张截图被好事者传播到微博,于是舆论滔滔,各方言论代表发言急急如律令,直接引爆超话流量大决战。翌日,豆瓣原贴被删除,发帖人ID被注销,风起于青萍之末的初心无从谈起,然而微博上#周杰伦需要做数据吗# 却轻松登上热搜,成为坊间热点议题。这一场坤伦决,并非风马牛不相及,而是两代青年人必然要交手的大背景下产生的。
蔡徐坤是从2012年开始在当下流行走红的偶像,属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爱豆,00后及部分90后是看着他成名,在相当程度上蔡徐坤就是“每人有15分钟成名可能”的总代表,事实上青年人也明白自己和成名之间其实并无啥关系,而爱豆则不同,为爱豆的喝彩就是将自己贡献给他,从偶像练习生到漫画版美少年,蔡徐坤是打破了次元壁的“我们”的一部分。周杰伦以其含混不清的吐词、听起来酷酷的腔调,搭配方文山语义错冲的中国风、风格强烈的MV,从2000年开始迅速吸引了海峡两岸初代互联网用户和尚未上网依然处于VCD时代的听众,伴随着周杰伦的歌声70后80后在互联网时代留下了深刻的青春记忆。
我们大致可以说蔡徐坤和周杰伦的粉丝属于两代人,而且日常佛系的杰迷们作为家长(也有自称中老年人)是有着更多财力和精力,他们的逆袭有着充分的社会人口结构的获胜基础,从70后到00后,每十年人口递减一两千万。更别说,老一代人总是认为下一代人更为幼稚、单纯、无担当、审美有问题。历史进程中的杰迷和IKUN也恰恰又猜中了这个循环播放的魔咒。即便周杰伦并没有在微博开设账号,可是“被迫营业”的杰迷在7月21日便将周杰伦超话顶到排行榜第一,向后生们证明了姜还是老的辣、中老年人就是有钱又有闲。
与此同时,上世纪的明星们纷纷被查漏补缺建立超话。鉴于上世纪末是华语流行文化的高峰期,这一声势浩大的网络工程如同阡陌纵横一般招摇,最终最为获益的除了中老年粉丝们就是微博运营方了。周杰伦在音乐播放软件和现场演唱会方面一直都能保持高频高密状态,这一回又率领广大老艺人占领了相当部分的舞台,向青少年再一次示威要尊重老家伙们的流量,否则00后的零用钱和手机使用显然要受到一定程度的“制裁”。从本质上讲,这两代粉丝也是进入互联网时代之后第一对父子粉丝,可以说是开天辟地的第一回,70后、80后也在学着如何与90后、00后做父子、做朋友,怎样才能在互联网的平台上“多年父子城兄弟”,在漫长的历史的进程中,相互包容、妥协,大家都是混网络的,给个面子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