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狗十三》:再聪明的孩子也是这么长大的

(2018-12-15 23:49:19)

曹保平导演、焦华静编剧的电影《狗十三》,通过一个十三岁少女和两条名字都叫做爱因斯坦的狗的故事,将2000年代中国式家庭、中国式成长的面貌铺陈到观众面前,很多人对此心有戚戚焉。李玩这个小女生,正读初中,豆蔻年华,本应该天真烂漫,然而呢,却好像林黛玉进大观园一样,小小年纪就要独自面对并融入复杂的成人世界。《狗十三》是一部相当写实的电影,将一个人的青春与成长刻画得淋漓尽致。少女李玩在以爱为名的“牢笼”里承受着成长的痛苦。

 



李玩曾先后拥有过两条都被命名为爱因斯坦的狗,一条被爷爷带着买菜时不慎走丢,一条被父亲强行送走,正是这两次被迫的放弃,导致她过早的“成年”。《狗十三》前半部分,李玩把第一条爱因斯坦当做自己的朋友,拼尽全力都想把走丢的它找回来,为了它和家人发生了不少矛盾;而到了《狗十三》的结尾,李玩在得知第二条爱因斯坦已死去的消息后,当着父亲和长辈们的面,“懂事”地吃下了专门为她点的红烧狗肉。观众可以为她纯真的丧失而惋惜,也会批评社会那冷酷伪善的属性。

 



有人说“我们都是这么长大的”,这是一条让人反驳起来也很费劲的论断。当然更为准确的说法是“很多人都是这么长大的”,至少电影中李玩和她的父亲都应该是如此。在传统的中国家庭中,父亲总是权威的象征,他和子女的关系总是不对等的。所以当两代人发生矛盾冲突时,子女往往都只能屈服于权威、是选择妥协的那一方。这样的模式延续下去,不仅会让父母与孩子的沟通通道被堵塞、可能会引发更多的矛盾,也会给孩子带来不少心理负担和压力,这就是所谓的“逼着孩子长大”,也是中国式家庭教育的缩影。当然,并非所有的家庭都如此,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原生家庭走出了这个困境。

 



《狗十三》给了观众一个很好的讨论空间,李玩的情感状态,是非常值得讨论的范本。李玩是一株乱石中顽强成长的杂草,她的生命力超过了观察者的想象。父亲的发飙和落泪,李玩的挨揍和被夸奖,成长的坎坷和坦途,两种状态的差别就在于如何接受并更好地适应小环境的规矩。更好的生存状态,往往都不是自己一开始想走的那条路。“这是为了你好”,可以有太多种解读,至于是毒还是赌,是要看结果的,我们只有承受。最终的美好才是真的美好,然而在过程中谁又能知道结果如何才会更好呢?

 



叔本华在《意志与表象世界》中说:“生命的本质就是一团欲望”,那么李玩的欲望是如何实现的呢?——她虽然被迫接受了这个成人世界的法则,但在她设想的“平行世界”里,有她无数的精神寄托。毕竟,在《狗十三》中她是最聪明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