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老病死都是苦,这个理念来自印度。随时随地能跳舞,这样的电影也来自印度。显然,这些都是我们对于印度的刻板印象。《老爸102岁》就是一部不同寻常的印度电影,102岁的老爸表示年龄不是问题,心态最重要,发誓要超过中国人的长寿纪录(这也是别一种形式的龙象之争吧)。老之将至,尤其是深度老龄化社会将至,我们如何做到充足的准备?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多了解一下也是好的,“老”确实是需要“养”的。面对老,当然要有心理建设,否则“既害怕活,又害怕死”,进退维谷生活就没啥意思。只要心不老,无论多高的山,都是可以想象甚至实际去攀登的。人与外界的沟通,关键是心灵之窗,这扇窗户打得开,就能够更恰当的与这个世界同呼吸共命运,至于身体的衰老那是另外一回事,寿命可以自己去争取,但也要尊重大自然规律。活着,本身就是目的。人生观才是开挂的前提,明白了这一点就不要拘束自己,放飞自我其实并不难。
奥米史·舒克拉导演的《老爸102岁》,是他在打造《偶滴神啊》后的新一部社会话题电影。印度从一个文化、地理概念到如今的国家范畴,拥有着足够的复杂属性。不仅仅是宗教多元化、种姓制度积重难返,在外人看来,印度是奇怪的存在综合体,对于内部人看来,印度有着各种达观的人生态度,也酝酿着种种希望,而这些希望往往通过不可思议的角度来呈现,《老爸102岁》就是其中的一种。102岁的老爸达特利是一个有着26岁灵魂、精神奕奕的酷老头,他75岁的儿子巴布却暮气沉沉刻板无趣。老爸为了“实现”自己的长寿梦想,准备将暮气沉沉的儿子送到养老院去,这一举动将同时创造多个纪录。为了阻止这一行为,儿子必须挑战自我成为一个对生活有希望的全新巴布。很明显《老爸102岁》给予观众的是积极的人生态度,只有敢于去相信生活,相信明天更美好,才能更好地活在当下。
中国是重老的,先秦经典本身是由老年人书写和删改的,尤其是《孟子》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著名论断深入人心。“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本身也是农业社会中对于知识、经验的肯定、尊重,到21世纪,似乎老年人的经验不足以应对当前迅速发展的新社交环境,这本身是个巨大的无解。后工业社会,变化的更多是技术性层面,而人类的生活本质并没有发生变化,我们不应该觉得老年人就应该跳跳广场舞、看看孙子辈、晒晒太阳发发呆来打发时间,他们也应该有着更为广泛而充分的精神生活空间。青年人能上网和玩手机,他们也能。相对来说,老年人有着更自由的时间,可以看书、旅游,“老”既是后代们来养的,更是自我修养的完善和达成。《老爸102岁》以非常极端的父子关系,来推动故事发展,更老的父亲能够轻松自如的面对晚年,而处于轻微老年的儿子却觉得人家不可恋,老爸对儿子展开了新的“启蒙”,“人间值得”,无论从什么年龄开始,都是可以向更真、更善、更美的“好”生活努力,事实上,只要有心去做,总是可以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