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最美的青春》: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2018-08-27 23:00:25)

距离北京300余公里外的木兰围场曾是清王朝皇室避暑狩猎的首选之地,道光年号以降,中原民生日渐凋敝,流民暴增,围场偷伐严重。再加上清朝覆灭,遭逢乱世,国破家亡,让这片原本茂密的森林退为荒漠。建国后,为减少沙尘暴危害,党中央和国务院指定林业部牵头,河北省配合,在高原荒漠塞罕坝上建立机械林场,防风阻沙蓄水源。电视剧《最美的青春》讲述的就是建国后的青年一代不畏艰苦,在贫乏中浇灌生命的伟大创业故事。如今半个世纪过去,塞罕坝早已成为全世界最大的人工林场,不仅调节了当地的生态系统,更是共和国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创业象征。

《最美的青春》以塞罕坝第一代造林人为故事原型,跨越秋、冬、春三季,先后转场北京、天津、杭州、承德御道口、内蒙古乌拉盖、多伦、克什克腾旗、乌丹八地取景。剧组演职人员深入荒漠,遭遇冰雪,与沙石为伴,尤其是10月初在坝上遇到零下二十几度的情况,依旧完成了拍摄任务,条件十分艰苦。在这个意义上,剧组通过“重走长征路”的方式,完成了对造林人的致敬。

在这场人与自然的对抗中,塞罕坝上演了很多故事,其中就有“六女上坝”。1964年,年仅20岁的陈彦娴和几个同学主动去塞罕坝植树造林,充满理想主义的知识青年们同进退,共患难,在工作与生活中,彼此体贴、爱护、帮扶,由最初的战友情,同志情,慢慢蜕变成了友情,爱情...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光里,塞罕坝人一刻也未曾忘记自己的使命,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创造了沙漠变绿洲、荒原变林海的奇迹,打造出了“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森林”。“巾帼英雄不让须眉”的新时代女性精神在这场如火如荼的造林运动中得到了升华。

造林人的个人精神并不是时代潮流的单调反应,他们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最美的青春》故事中的人物行动不仅符合时代逻辑,而且也反应了个人的情感逻辑。故事整体叙事节奏轻快,情节推进张弛有度,符合当代青年观众的观看习惯。

塞罕坝造林创业的故事包含了太多可以书写的话题,《最美的青春》将视角聚焦在青年一代响应时代号召,在集体主义的工作和生活中实现个人价值的动人经历上。对于成长在和平年代和消费主义时代的年轻观众来说,这无疑是父辈的热情怀旧。很多人在心理上认同这种超越个人欲望的奉献精神,却在现实生活中陷入了无法逃遁的原子化环境。商业规则和科层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闲暇时间的精神消费被欲望刺激,似乎这种不顾一切的浪漫主义早已一去不复返。

我们的时代流行“蚂蚁森林”,流行在互联网上种树,数字时代的公益不再有时空的限制,人们在游戏和消遣中完成了对自然的改造。可毕竟从绿色能量的获得到阿拉善荒漠中梭梭树的生根发芽需要真实时空的汗水浇灌。《最美的青春》虽是年代剧,但是其价值的传递让我们看到了互联网植树时代同样需要的品质: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