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许燎源·物感主义宣言:生活在此处

(2018-01-11 13:00:58)

最近几年,每个冬天,都到成都呆几天。成都是个安逸得很的城市,从帝都来到这里,心会放空,有地彷徨。即使不去看熊猫,也有春熙路、方所和博物馆。飞机即将落地,窗外有雾。成都的雾,与北京的霾很有些不同,养人。蜀犬吠日与成都麻辣是相辅相成的,都是生活本身带来的乐趣。这一次来,是应许燎源现代设计艺术博物馆10周年活动之约,兼具川味与西洋风的风马牛相及的当代艺术品读。

http://p9.pstatp.com/large/568e0005204981b19a66

坐落在锦江区三圣乡的艺术馆,既海阔天空又接生活的地气,在营营役役的现代社会中,自如自有的静谧。当天的喧嚣过后,馆里唯有我一人,直面着深刻而永恒的夜晚,微小的弯月若有若无,星光之下,博物馆如乖巧的兽,安卧在现代社会的凌晨三点钟。冬季的花木虫草,多数依然进入浅眠状态,竹林在微风中还是飒飒的发出疏朗的余音。

http://p3.pstatp.com/large/569200013d8aa19ada45

翌日黎明,我行走在银杏大道上,回望着青黛的艺术馆,向着那些物也在晨曦中,被清徐的光线里,慢慢展开一天的时光。艺术馆高高低低,与自然融为一体,高台上甚至还有几垄蔬菜,苍翠欲滴的大白菜,正待在花盘里泫然自得,边上有着几枚银杏叶,花期将尽的玫瑰与流线体的现代艺术品相互辉映。几声鸟鸣,抖下几许轻吟。此时,人则无心,物是有心,物感的自我意识在生发,创造出超然淡泊的物境。

http://p9.pstatp.com/large/568f0001c3ff4f6613cd

山不在高,有错落则雅。山高水长,更多是一种美好想象。完全开放的艺术馆,想来就行,随时随意,这是一种悠然南山的旷达。艺术馆之前后、高下,有花树杂伴,更有斜斜的小路蜿蜒相沟通。主人的胸怀,是一种自由,是别一种实现了的乌托邦。看许先生的造物,是入世澄明的态度。是对材料和自然与人之间的一种艺术和合,既然彼此的神性仰望也有自然而然的顺化,不管是流畅的线条还是凝滞的块芥,充满了生生而动的感应。

http://p9.pstatp.com/large/5691000188bc26e5384f

现代人最难得的是自由,心灵苦役还是心灵合一,内在的获得感与外显的文化场景,关乎每个人的美好生活。我们与物的关系,当然是幸福感的源流。曾经被遮蔽在物的功能性使用之中,物和人的距离是封闭的,个人济济于名利,家具和家用电器从生产到消费都不过是指向简单的实用。许燎源的艺术原则,是要创造性的涌现,破开人和物阻隔的刻板印象,欣喜的表达人和物朗照和高邈的物我关系。所谓自由,就是保温杯、功夫茶或者猫屎咖啡,都可以,都有美好的加持。

http://p1.pstatp.com/large/568f0001c405b3b44f87

生活在此处,此处便是家乡。艺术家必须在生活中,冥想和创造都是生发,物本身便是自由想象力的兑现。人类从树上到地面,站起来行走,捡起树枝、打造石器,使用陶器和青铜,便进入了文化时代。艺术的边界和门类,最初是甚不分明的,也是完全不焦虑的。我们审视甲骨文和青铜器,上面的纹路放荡自如,奔流如水,问天、问地,问题多简单、直接和通彻,明天有雨吗?风的方向从哪里来?打仗胜算如何?然而,上古时代的生活,毕竟只是极少数上层人数的自由,艺术世界和生活本题的高度结合,还需要跨越几千年文明史,直到我们生活的当下,才能够让艺术力量在生活世界中充沛丰盈的相遇,生活本身就是艺术才有可能。

http://p1.pstatp.com/large/56900001b6bb0f84e88a

“物感主义”是许燎源与邱晓林、吴兴明在2016年底提出的,在《物感主义宣言》中,明白通达的宣告:“挖掘人与物在非功能关系的自由嬉戏中互动感染的力量,保护‘物’在被尊重、看护、养育前提下的焕发和开放,让物感而不是功能的力量在物与人的自由嬉戏中持续的褒持、开新和出场。”物感是有生机的,是自由而唯美的存在物,是人本身的创造。“人是万物的尺度”,唯有人的审美才有物感,感是人作为万物之灵的终极存在的核心所在。物感,就是人和物之间的美好关系。

http://p1.pstatp.com/large/568f0001c40305a024ff

许燎源现代设计艺术博物馆10周年活动,展出展览的主要是近一年来的作品,包括但不限于油画、雕塑、装置、家具。许先生的绘画作品,也从二维向三维呈现,不止是材质的再取舍,更是有切割、揉碎、破裂、镂空、光影、堆积、皱褶等艺术叙述手法,创发出新的陌生感,以无题的物体给了观众新的提示。最为醒目的则是,各种青铜器的新语法,兼具陶瓷、雕塑和抽象画的语体,更在于创作时的直观,作者的感觉超乎教科书和百度词条上的限定,摒弃概念化和符号学的藩篱,将暗涌在胸的“感觉”回归为物。

http://p1.pstatp.com/large/568d000599fb5811c399

物之美,在于激荡和调适的统一,在于对立的互补,在于人间世的变化生生。从《易经》《论语》开始的先秦经典,中国人的宇宙观、人生观、时间观便是生生不息的运动过程。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其实也可以看做是对时间和物感的变化之道的概括。我所理解的物感,人生和万物尤其是人的创造物,都在时间和运动的整体进程中,一切都在流动变化之中。人只有创造,才是真正的生生不息。

http://p1.pstatp.com/large/568f0001c406dfdee570

人可以通过审美,意识到生存的幸福意义所在。陶渊明的“悠然见南山”,是“采菊东篱下”和“好读书,不求甚解”的多重复杂情绪的秒境。《易传·系辞》中说“天地之大德曰生”,人之物感就是对于天地之德的迁徙,唯有在安与不安之间,物感便是这天地人之间的“理”,是关系的体现,是感通的具体造化。中国作为全世界唯一的连续性文明,我们可以随时从传统中发现新,苟日新、日日新,物感的根本,在于“和谐高于冲突”,是高阶的艺术表现,是自然与人的“乐”。物感既可以独乐,也可以众乐,通过品读许燎源艺术馆的展品,思接千载飘然物外。

http://p3.pstatp.com/large/5691000188c031561394

物感既可说又不可说,个人均可有自己的所得。物感是一种心灵的打开,也是世俗生活中对于美的一种释放。艺术,最初并非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生活必需品的衍生和提炼。当前的中国,已经基本实现小康社会,迈过发达国家的门槛。2020年代末期,中国将进化为世界第一强国的荣誉地位,历史将回归到两百年前。然而,如今的新中国,依然是经过古今中外文明的锻造的簇新国家,国人都彻底超过漫长的传统社会中与物功能性共存的旧时代,而迎来一种艺术上顾盼自雄的闪耀,我们将诗意的栖息在世界岛的东部,我们将看到太平洋的涟漪,我们将迎接属于全新自我的盛世激情。

http://p1.pstatp.com/large/56900001b6beaa60c94f

许燎源,生活在此处,创造在此处。许燎源,回到了物本身。物在山水之间,物在刀锋和斧刃之间,物在你我之间。回到物本身,是一种历史自觉。哲学是可以抽象的,也可以具体的,物感是应该落实的,又可以凝视出更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