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青年导演应该“穷养”还是“富养”?这是电影频道《今日影评》特别节目“影评的力量”给出的一个辩论题目,节目在本届长春电影节举办期间录制。有幸受到宋子文、崔菲、韩雪等节目主创的邀请与接待,与杨子导演、主持人梁值和影评人李道新、叶航、李星文、刘硕、曾念群一起在新中国电影的摇篮长影所在地进行交流。这个议题中,本身主语缺失(可以是国家、学校、机构、父母或自己),“青年导演”的界定本身又很含糊(按照学术界的标准,45岁都还是青年,显然不能直接拿来就用,最终大致上以拍摄出处女作前后为讨论范围,这本身便是一种弱化),而所谓穷养和富养更是不好把握,雪中送炭和锦上添花对于当事人的感受完全不同,最为关键的是穷养和富养与作品的好坏、获奖与否、成本回收都无程式化关系。不过,还是有值得探讨的必要,以下是简单对现场的一些回忆和随意的发挥。
http://p3.pstatp.com/large/e940008bddfe4c00903
对于未成名的青年导演来说,穷养和富养基本上都是伪命题,有的养就非常幸运了,没有人养都不是导演,只是青年。对于成名的青年导演来说,只要证明了自己的实力,基本上就彻底告别了穷养,资本的力量是向优质资产(21世纪最贵的是什么——人才)冲刺的时候,最为动物凶猛。
http://p2.pstatp.com/large/efa0002229b5442953a
青年导演,也不是铁板一块,他们来自于五湖四海,最终走到了即将拍摄处女作的激动时光。每个人也许都经历了非同寻常的筹资困难,拥有着迥异的心路历程。从我第三方的角度看过去,至少他们应该分为三类。那些著名的跨界导演们,尤其是以无法遏制的创作冲动杀进场子的那些各界名流,韩寒、郭敬明、张嘉佳,以及相当多的明星和摄影师,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从一开始就不存在穷养问题,他们的苦恼在与和谁合作,谁能带给我更多的更好的圈内资源,特别是选择话题性强的电影,跨界导演本身就是所谓的大IP。第二类,就是处女作便选择商业片的青年导演。最为典型的便是安乐的江志强最近几年做了一系列青年导演的推手,《风暴》《北京遇上西雅图》《寒战》《捉妖记》等导演都是如此,这些青年导演本人的待遇或许并不高,但是他们导演的电影却有着豪华的配置和专业的监督,从一开始就被纳入的成熟的电影工业体系。此外还有陈国富、黄建新等业内有影响力的监制。第三类,也就是大家都觉得应该穷养的文艺片导演,他们的处女作显然不太可能是富养,然而正是文艺片本身的属性,并不需要太多的投资,只要有投资,就应该很开心了,精神愉悦的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这样的心态才能出好作品。以大家都会拿来说事的《路边野餐》导演毕赣来说,尽管不到20万的制作费,筹措起来很费劲,但是没有看得见的手胡乱指挥,便可以很从容的从电影艺术的本身出发去创作。
http://p3.pstatp.com/large/f010003f1c9a0021208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电影可以直接套用这个标准,完全不用担心评价体系的的选择,一个青年导演是否有能力,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便知道。一万句爱情圣经,也未必懂爱情和追到心仪的女孩。看了几本书的成功学,和成功也没有几毛钱的关系。同样如此,电影阐述时的夸夸其谈,与实际操作出的电影成品,也是两码事。无论穷养和富养,都需要实践来检验。穷养和富养,与电影质量的好坏关系也没有那么密切,但是,任何一个导演的自我培养,都是费时费力的长期投资,还是倾向于电影业富养青年导演。但是,中国导演,一旦成名,就很容易摆脱束缚,现在的知名度稍高一些的青年导演,有谁还没有成立自己的公司或工作室呢?这就需要电影投资人与青年导演达成一种契约,如何有效的制约青年导演的高度流动性又是另外一个课题。流动性泛滥,对于资本和导演来说,长期来看,都未必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