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皮绳上的魂》:作家的狡猾

(2016-07-11 22:50:28)

1984年,扎西达娃创作了《西藏,系在皮绳扣上的魂》和《去拉萨的路上》。2014年,张杨与他联合改编了这两部小说。电影《皮绳上的魂》与原著都充满了丰富的多义性和歧义性,澄净优美的镜头和分层叙事的惊喜,有人提及莱昂内与《布达拉斯大饭店》等,其实从小说到电影都是在游戏文本,叙事圈套和宗教蕴含都在明处,西藏生活的本质与玄冥之思,无法不联想起阿来、马原等其他的汉藏作家,西藏的自然风云与藏人的内在心灵。第六代导演的姿态与先锋作家的文学书写的合力,就贡献出悲欣交集的《皮绳上的魂》。

 《皮绳上的魂》:作家的狡猾

作为文化载体的西藏,天然拥有着藏传佛教的神秘,此地发生的故事很容易便可以称之为元叙事。塔贝本是被雷劈而死的流浪者,杀生无数,却被一位活佛找回,护送天珠到传说中的掌纹地。漫长的路上,纯真而有毅力的琼主动献身,聪颖的小哑巴被琼从天而降的锅砸中,不请自来与之同行,当然宝贝也吸引了无数的觊觎者。小哑巴抢了作家的笔,意味着故事的主导者从而转换,他成为先知引导着塔贝向前走。一路跟踪的作家,“进入了”自己的故事,于是对着戏中人咆哮发牢骚:你们怎么能忘记了过路者呢?对于历史和宗教的遗忘或淡漠,向来是世俗生活的习惯。

《皮绳上的魂》:作家的狡猾

写作者的能指和所指,虚构的事实有多少是现实多少是想象,故事的假定性与读者和观众的带入度的关系有多少?张杨用叠印的简单方法重构了繁复的时空,康巴藏人简单而执拗的同态复仇,是塔贝救赎之路的重要参与者,塔贝和他的仇人一而再的走不出历史的重要,父辈的血债必要延续,意味着生从一开始就是寻死的意义,此生的不舍与来生的轮回,以及解脱不得的血仇,如何去超越?信仰者的目光,空灵。先知的奥秘,不可说。作为外人,又应该如何去体会、评价此间的文化,我们是悲天悯人的了解而同情,还是上帝视角的零度俯瞰,也许每一种都有可取之处,也照样是自得之一隅。假如神创造了人(或者说人由猿进化而来)和这个世界,那么神之上呢?既然人类又可以制造网络世界、作家和导演都可以书写小说和拍摄电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