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孤》:不知所措的异乡人

作家彭三源编剧并导演的《失孤》,请来天王刘德华和小鲜肉井柏然来演出两个孤独的人,他们分别是父是子、如父如子、似父似子,但却不是彼此的父子。他们孤独的,充满宿命感的,逡巡着、撒摸着、蹒跚着,行进在当下中国,一路乱麻一样的足迹,如果他们不这么做,也会变成无动于衷的他人。错位的父子,一意孤行,而无动于衷的中国人,则太多,包括但不限于,那些不作为的公务员、拐卖孩童的人贩子、购买及收养孩童的家庭,路上的看客及老禅师。丢失儿子的雷泽宽,没有真实姓名的井柏然,他们似乎都失去了愤怒的权力,只有在寻找的过程中,才能对得起自己的身份。这便是复杂中国的一部分的象征,彭三源的立意不错,以公路片的形式,尽可能散淡平平的铺陈着故事,事实上他们还是愤怒的、希望如同漂泊的绿意一样满,却不知道哪根草的根才是飘蓬的落脚点。他们成为永远的异乡人,每一块土地都没有他们良心安放的枕席,睡不安稳才正常,不知所措才符合他人以及自我观照的行为,禅师的阐释和开解,也仅仅是茫茫暗夜行于沧海的一叶孤舟上人的些许慰藉,罢了。
《失孤》的故事核很简单,大约二十多分钟的纪录片就可以讲完,李玉当年曾经做过,贾樟柯导演的《天注定》情绪更为饱满,变革中的、固守权力的、决然反抗的、恣意妄为的农民形象,都可以说是一个个有自己的故事,《失孤》走的是另外一条路,刘德华和井柏然可以说是中年和青年农民,却又带着一些明星味,他们聚合了诸多现实故事的悲催和欢笑,我们首先看到的先是明星,但更能让有关部门注意到中国独特的失孤现象对于社会的刺激,任何一个家庭遇到如此的意外,都将彻底摧毁其正常生活,哪怕是有着坚毅力量的农村精英,也无能为力于人生的满格挫败感,刘德华的生命主题便跳到无望的看过去,在祖国的国土上足够多的跋涉,匆匆的巡视着,每一个可能是儿子的年轻人面孔,招摇着苦厄。
《失孤》的结构,如雷泽宽、曾帅的人生经历一样,流畅和连贯告别了过去不完美的美满世俗生活、浑浑噩噩不知真相的少年生涯,当他们必须开始寻找之时,一段一段的路、一时一地的憧憬、越来越高的期待和沮丧,空荡荡失意后的规程、晃悠悠的铁索桥在竹影空音中噪杂着,胎记、伤痕、寻根,现实主义的失落,在现实的中国里,往往得不到政策、主义和制度的救济。现实中的雷泽宽继续在路上,而曾帅也找回了自己的本来姓名与故乡,《失孤》过度对准了这对错位的父子,与陈可辛强情节、大反转的《亲爱的》有着相当不同的表达,一方面强化了雷与曾的执着,一方面又弱化了时代所犯下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