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国产惊悚片不应成为烂片的代言

(2015-02-13 02:01:42)

作为最能刺激观众神经的电影题材,惊悚片一直都深受年轻人的喜爱,通过观看惊悚片获得强烈的激情体验并释放日常生活堆积起来的各种压力是年轻人调节自我的重要方式。然而在中国电影版图中,惊悚片所占的份量却一直少的可怜,每年的票房统计中它几乎都是叨陪末座的角色,这固然与中国的文化传统有一定关系,毕竟讲究中正平和的我们并不强调那些刺激神经的东西,但是除去这种文化传统因素,惊悚片的创作现状及作品质量更是这类作品持续走低的关键原因。

 

就惊悚片的创作现状来看,现在多为小成本制作,基本属于年轻导演的晋级练手,既缺乏优秀的创意也受制于资金的瓶颈。回顾近来的惊悚片我们会发现,如《京城81号》、《笔仙惊魂3》、《人皮嫁衣》、《天黑不要照镜子》等,莫不是中小成本的小制作,且导演中除去海外人员基本上以从业不久的年轻人为主。虽然低成本也未必就不能出精品,年轻导演也有其自身的优势,但这毕竟不符合电影制作的基本规律,就长远效果而言,如果一直在低成本小制作档次上徘徊,势必会影响该类题材的发展、成熟。

 

与制作上的粗陋相对应,近来惊悚片在艺术质量上同样乏善可陈。惊悚片的主旨即在于追求情节的惊悸感,只有做到步步惊心才能让观众获得最大限度的满足。然而,当前很多惊悚片的情节过于拖沓,缺乏必要的紧张感,以至于有些惊悚片都有让人昏昏欲睡的感觉。除了情节之外故事创意也缺乏新鲜感,多数惊悚片要么一味追求惊吓效果而不顾现实逻辑,要么模仿国外同类题材的创意,从而使得很多片子开始没多久多数观众就猜到结局,大大降低了观众的观影兴趣。

 

在这样的创作氛围中,惊悚片的票房自然难称满意,大多数作品只能维持基本的制作成本。即使有个别影片可能偶尔会凭借某种契机获得一定的票房收益,但并不具备长线可持续操作的价值。例如2011年上映的《B32号》号称凭借7万元的成本搏得1600万元的票房,但影片本身的质量却不敢恭维,在很大程度上属于档期捡漏,其经验不具有可复制性。而投资400万的《密室之不可告人》同样是鲜有的小制作获利代表,然而让张番番、高军等主创大出意外的是当扩大投资的第二部《密室之不可靠岸》时却惨遭票房滑铁卢,远远没有达到投资的期望值。这一冷暖双重天的表现充分说明,当前惊悚片的票房纯属靠天吃饭式的粗放型经济,在质量没有明显提高时,只能寄希望于运气来一赌前途。

 

然而,随着年轻观众的不断增加以及电影产业的逐渐成熟,作为具有独特艺术追求的惊悚片也需要适应当下的文化氛围并迅速成熟。当下制约惊悚片发展的并不是缺乏足够市场,而是制作、营销资金投入的不足以及缺乏足够的艺术创造力。事实上,惊悚片由于追求故事情节的紧凑及紧张的心理刺激,确实适合年轻导演锤炼自己的从业能力;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就无法创造出水准线以上的作品,一般来讲年轻人思维更活跃,也更容易打破既有框架的限制,在惊悚片这一追寻新鲜感的电影题材中其实更有优势。当下最关键的是如何把这种思维上的长处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艺术生产,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充分借鉴西方国家成功的例子,虽然不至于一定做到希区柯克那样的大师级水平,但如果能达到温子仁所拍摄的《电锯惊魂》、《招魂》水平还是可以期待的,比如说《咒怨》、《还魂之迷失曼谷》等电影的创作思路是可以的,需要提高的就是内在张力和电影美学的成绩。

 

就具体创意而言,当下国产惊悚片最大的困局则是缺乏足够新颖的故事题材,无法调动起观众的观影欲望。多数此类题材的作品都集中在杀人本身,而故事原因无非就是神经病犯罪或者偏执式狂杀人,再就是情杀或复仇,而且情节多经不起推敲,缺少基本的现实逻辑,甚至某些犯罪手法让观众都感觉过于低劣,这种情况下自然无法感受到那种来自身边的惊悚。因而,在惊悚片中加入高智商情节势在必行,只有提高作品本身的智力水平才能让观众的智力与情感得到考验。在这方面陈正道导演的《催眠大师》或许是一个重要的突破,通过心理医生之间的博弈为观众创造了一个悬念丛生的惊悚故事,然而却让人感到格外真实。虽然作品借鉴了《盗梦空间》的一些元素,但整体来看却仍然极具个性特色。此外,惊悚喜剧电影也是一个比较好的思路,当年香港极为流行的僵尸片很多都是喜剧、惊悚、功夫的杂糅,这一方向同样值得我们借鉴。

 

最后,在市场营销方面国产惊悚片同样需要大幅提升自己的经营手法。很多时候受制于资本不足和制片方的自信心,惊悚片在市场营销这方面投入相当少。然而,惊悚片其实是需要预先创设情境的电影题材,必须有足够的宣传投入才能营造出惊悚的氛围,让观众在观影之前就有足够的心理期待,这样当他们走进影院时就能第一时间切换到影片的氛围中。惊悚片本身的内容固然重要,但提前预设的心理暗示的作用同样不可低估。恰恰在这方面国产惊悚片缺乏足够的投入,使观众缺乏必要的心理预热,这样无形中就减少了观众的来源。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参看香港团队打造的《京城81号》,客观地说影片本身艺术只能算中等水平,但由于营销到位,借助吴镇宇、林心如的超高人气,硬是取得了4亿元的天价票房,这也充分说明只要营销到位,国产惊悚片其实大有可为。

 

国产惊悚片确实不应该成为烂片的代言,在这一特殊电影题材中有大量的潜力值得发掘。可喜的是,从去年开始至少有《催眠大师》、《京城81号》这样在艺术和市场上有所突破的作品,相信随着电影市场的成熟这一题材也会有新的进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