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那年》:80后的青春记忆碎片
(2014-11-30 16:15:12)
标签:
情感 |
青春是一种魅力的符号,交织着理想、梦想、活跃、快乐与忧伤。近年来,青春题材的电影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喜爱,似乎影像中记录了一个个“自我”与“本我”,甚至“超我”一样,成了人生情感的一个缩影。从80年代的《红高粱》、《鼓手》、《花街时代》等,到90年代的《小武》、《头发乱了》、《红颜》、《向日葵》、《长大成人》等,再到21世纪《阳光灿烂的日子》、《山楂树之恋》、《致青春》、《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等等,完全不同介质的青春电影成了观众通往回忆的一个桥梁。同这些电影相比,《匆匆那年》摆脱了以往的“中国式怀旧”的历史沉重感,更关注80后、90后个体的成长与体念,以青春的风潮,将其浪漫化、唯美化、凄凉化为主要的怀旧对象。可以说,电影《匆匆那年》在某种程度上丰富了青春题材怀旧形式。
根据九夜茴同名小说改编,由“青春教父”张一白执导,彭于晏、倪妮、郑恺等主演的《匆匆那年》,讲述了一段跨越十五年的青春故事。故事从1999年的高一开始,作为观众的我不禁想到自己那时正在教初三数学,电影《匆匆那年》几乎就是表现我的学生这代人的青春悲喜剧,他们的青春从本质上告别了革命叙事的现代人,一种与极端时代完全不同的青春。它一方面在利用青春的题材对逝去的时光的一种重构与怀念;另一方面则是带有一种“甜蜜的忧伤”,将校园时的爱情、友情中的温暖、喜悦、激情、理想、信念、意义等美好与忧伤交织在一起,产生现实匮乏和缺失中的怀旧意识。片中,一排排的白杨树,以及树上刻下爱的名字,都具有一种“水滴水穿”式坚定爱情的“所指”,它是爱的理想、信念的象征,更是一个灵魂的寄托与希望。但最终却不免被刮去、删除,多年之后再去寻找早已不再。
管是阳光少年陈寻(彭于晏)、痴心女孩方茴(倪妮),还是温情暖男乔燃(魏晨)、纯情备胎赵烨(郑凯)、豪放女神林嘉茉(张子萱),一起度过了最美的年华,但却以伤痛与成长伴随着心灵的创伤。我们依稀记得,陈寻与方茴处在懵懂爱情时的羞涩与欢乐。方茴发放作业本与陈寻走出教室后的并肩走、一前一后的身影,好似一个浪漫的符号。唯美的色调,轻快的音乐,点缀着这一对校园“破而未破”式的柔美爱情。雪中分手后,方茴拼命奔跑寻找白杨树中的刻痕的憔悴与哀伤。五个人一起并肩走,手拉手转圈时的欢歌笑语,以及狂风中摔桌子,厮打的场面,等等。这一系列的生活琐事,将五个人的命运捆绑在一起,形成一种叙事力,推动着人物情感的变化。这些青春的碎片,是“个人与自己的想象的浪漫纠葛”,是怀旧文化和怀旧消费的代表。
《匆匆那年》的青春记忆,主要是象牙塔中的人生梦想和爱情故事。在《匆匆那年》中,人们印象最深刻的是熟悉的校园,五个朝气蓬勃的青春脸庞上,一股青春气息如清风拂面,校园迎新、社团活动、散伙饭、自行车、表白求爱等,这些鲜活而逼真的校园记忆、生活细节,营造出特有的怀旧氛围,也无形间唤醒了现代人对于青春的回忆与怀旧。片中《灌篮高手》、《当》、《鸭子》等经典老歌,以及怀旧的校服,旱冰迪斯科场所等的融入,使得影片所承载的青春便被无限的放大。由此,观众在观影之时,将个人的情怀投射于影片中的人物,从而发现自己,感动自己。大多数人在回忆中,都会自带柔光PS自己的牛叉和合理化自己的言行。
《匆匆那年》为观众奉献了一场回望青春的记忆碎片,尽管部分剧情略显狗血,但却将80后的青春怀旧形态尽情展现。或许,在对待青春往事时,要向一排排笔挺的白杨树一样,以坚定的信念、人生的理想、梦幻的爱情来提供现世的安宁与希望。(丁堃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