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十个美国男孩,就有八个看过《安德的游戏》”,这话并不夸张,奥森·斯科特·卡德凭借“安德”系列一举赢得了两次世界科幻文学的最高奖项“雨果奖”和“星云奖”,这是史无前例的成绩。当然,在科幻小说极为匮乏贫瘠的大陆,真正看过“安德”系列小说的人恐怕是屈指可数。“安德”系列迄今为止,算起来有十二部之多,而国内总共就出版过四部,且印册数也聊胜于无,万卷出版社在2010年出版的第二版现今已算是“绝版”了,很难想像这在大洋彼岸如此家喻户晓的杰作会沦落到这等地步。也难怪,如今国内的科幻会是有且仅有一部拿得出的手科幻小说——《三体》。不幸中的万幸,是这部2014年空降国内的第一部进口分账大片《安德的游戏》,能让国内观众十足的领略一番全新世界观的华丽享受,不看IMAX版似乎都是在暴殄天物。
《安德的游戏》是“安德”系列小说中的第一部,也是最富盛名,最容易让人接受的一部。从单纯原著的角度出发来审视全片,其完成度达到了85%以上。小说改编通常的诟病,不外乎是“漏网之鱼”数不胜数,导演往往是顾此失彼,点面全抓的通吃,容易一盘散沙,而带选择性的给料,又会取舍犹豫,畏首畏尾。这些文字如何转换为影像的难点,通常吃力不讨好,使得那些热衷于原著的观众忍不住要嗤之以鼻。好在,导演加文·胡德吃透了原著,几乎是滴水不漏的呈现了小说所构架出的世界观。不到两小时的时间,浓缩了二十多万字,各条主要、次要的线索也都能或多或少的提及到。许多些微的细枝末节,固然那些没看过原著的观众是没什么感觉可言的,但对于那些看过原著的观众可就是能涌起内心的波澜了。比如“老三”这个词,字面上就是家庭里第三个孩子的意思,影片迫于时间限制,安德在地球上的人生历程也不能过多赘述,而小说里对于安德这个特殊的身份是重点加以描述的。安德既坚毅果敢,又善良博爱,很大程度上都是受之于“老三”这个头衔,他的成长离不开这个烙印。
影片忠实原著的程度,近乎到了“流水账”的地步,这对于看过原著的观众来说,很动人都要热泪盈眶。不是剧情的感人,而是仿佛看着昔日靠文字来想象的小男孩安德,这回成了真真正正的实体。对于男主角阿沙·巴特菲尔德,我一直就没能从《雨果》中走出来。可以说,没有他,就撑不起安德这个集“孩童”、“智者”、“领导者”为一体的角色。虽说是B级的制作,但影片在表现宏观画面上的建树仍是惊世骇俗的,就目前的贺岁档而言,委实找不出第二部可以娱乐自我、消磨时间、值回票价的好莱坞大片了。
原著小说的故事构建异常宏大,影片所呈现的只是最开端的一隅。安德用毁灭的方式来创造了属于人类的未来,对于他而言,这只是一场非赢不可的模拟游戏,而对于整个人类而言,这则是一场要么生存,要么灭亡的终极之战。结局中,安德带上了虫族女王的卵,遨游宇宙,探索未知,这是一个已经被毁灭种族的最后希望。按照小说的时间线,此时的安德仅仅只有11岁,一个11岁的孩童,背负着的是怎样的道德重担,用他的话来说,他绝不是一个拯救全人类的英雄,而是一个屠灭种族的刽子手。忍不住剧透一下,在小说的第二部《安德的代言》里,3000年以后,他的的确确被地球上的人们称之为“魔鬼”。没人记得那个曾经摇摇欲坠、命运朝不保夕的地球,只记得了那个毁灭一颗星球的恶魔般的战争天才。从长远来看,战争是没有所谓正义与邪恶之分的,不同文明之间的争斗将是永远会持续的达尔文现像,而安德对于不同文明之间的和解、融合、感化、同存有着他超然脱俗的智慧。6岁的安德玩了一场游戏,毁灭了一个种族,创造出了一段历史,这便是《安德的游戏》的全部故事与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