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洞表面》:科学对宗教的臣服或反抗
(2014-01-03 02:04:17)
导演:保罗·安德森
主演:劳伦斯·费什本、山姆·尼尔
宇宙到底有多大?人类究竟能不能发现所有的世界?或者有无可能长生不老?2200年前的屈原大夫以他的方式问过,那时候人们相信天圆地方,遥远的西方甚至有说法称世界被驮在乌龟背之上,至于乌龟又怎么驮来驮去,人们懒得理会。400年前的牛顿爵士发现了物理学几大定律,将本属于上帝的解释权抢到手里,但是他最终依然把他的科学奉献给上帝,人类进入科学和宗教互动时代。100年前的爱因斯坦先生最终搞出了相对论,于是人类认为自己能够完全掌握世界,并且制造出原子弹。
科学再怎样发展,宗教也有存在的理由,终极信仰与理性世界之间,从一开始就分不出胜负。因为宇宙的无穷大,爱因斯坦告诉我们宇宙中,没有什么能超过光的速度。1970年代,霍金博士告诉我们宇宙中存在黑洞,时空可能被扭曲,以至于有近路可抄,于是人们幻想从现在进入过去或未来,甚至于平行的宇宙。在某些人对世界的解释里,上帝或许作为最高存在而存在,于是地狱和天堂并非单纯的想象、迷信,或者说是宗教之形容,罗马诗人但丁曾经游览的地狱,很可能通过跨越时空奇点的方式进入,本片讲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黑洞的理论,在书本上总是晦涩难懂,本片试图通过近似于投机取巧的方式阐释。二十世纪以来,科学发展到高度的自我昌明阶段,有众多的学者相信科学可以解答一切谜团,只要足够的时间和尽可能的尝试。而另外有部分人,则依旧相信世界是由上帝所制造,一切“科学”都不过是对上帝无所不能无所不在的证明而已。根据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巨大的质量将因重力的作用坍陷成黑洞,黑洞周围的时空高度扭曲卷缩。霍金也指黑洞周围出现的这个将卷缩的时空与整个宇宙区隔出来的界面,任何东西都不能从这个界面的内部逃逸出去,包括光线,因此也有人将之翻译成“视界”。对于人的精神状态及因此而生的文学而言,黑洞以及黑洞的边界这样一种概念,自然可以成为一种极具魔力的隐喻,它指涉了彻底的黑暗与绝望,甚至于就是撒旦魔鬼的化身。
在无数神话、传说和小说之中,宇宙中除了生物具有生命之外,非生物在特殊的机缘之下,同样可以拥有意识(判断和选择)、能力(进攻和防守),高级形式便是拟人化,比如说魔戒、八卦阵、法柜、海神等。本片中的航天飞机Event
Horizon便曾经穿越时空到达地狱,从而成为了鬼狱--整艘船变成一个生命体:引擎就是CPU(应该说是心脏、大脑),其免疫系统便是唤起异物入侵者们内在罪孽的幻觉,然后加以一一残杀。正如孔夫子或耶稣所言,每个人都会在人生中犯下错误,无论是救赎、遗忘、改正,都会在心灵深处留下记忆,这艘船都将自己看作是“黑洞”式的最终审判者,激发人的潜意识中的罪孽感,和孔夫子与耶稣不同,它寻求的是所有人的死亡,它违背了传统、科学和宗教的最高原则,没有任何人可以战胜与它的PK,除非视死如归。最后说明一下,不要试图相信电影对黑洞的描述,因为霍金告诉我们,黑洞对我们而言,没有任何意义。
前一篇:《等风来》:吹响铃铛,拂去灰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