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布斯》:天才最初的路
(2013-10-02 00:26:25)尽管iPhone5S的土豪金版已经在国内炒到了上万,但iPhone的精髓却还是止步在了iPhone4的基础上,这场改变世界的技术革新的未来命运随着天才的陨落而迷雾重重。乔舒亚拍出这部《乔布斯》,不免的会跟大卫·芬奇的《社交网络》相比较。自然,《乔布斯》不若《社交网络》来得高明,叙事不玩空间交错的结构,只是顺水推舟的一路下来,四平八稳;剧情上高潮匮乏,情感冲突爆发的也并不那么明显,更没有什么悬疑反转的技巧可言。唯一的惊艳还是在开场时的两分钟背影与侧脸的移动特写。这一切的“缺点”与“优点”都昭示出乔舒亚拍摄《乔布斯》初衷:不想扬名万里,只求尽一个果粉的义务。很佩服他能把乔布斯成名之初的时代故事拿出来细讲,这段逝去的点点滴滴对很多果粉来说都是一片空白,尤其是在国内那些信奉“苹果教”的人们。没有人生来就注定着要功成名就,光线背后的心酸坎坷才是天才们自身永恒的铭记。
《乔布斯》基本是不会符合专业果粉或者看过《乔布斯传》原著观众的胃口的,原因其实很简单,乔舒亚拍得实在太平淡,太写实了,缺乏激情的喧嚣与艺术的感染力。如此一来,站在观众情感的角度去审视,就会直接导致中心人物不饱满,完全立不起来。但是,让我们静下心来去想象一下,难道天才的创业生活就一定充满了激情与金钱么,难道就一定会充斥着掌声、鲜花、香车、美人么。《乔布斯》的大多数镜头都是很恬淡的,我尤其喜欢展现乔布斯创立苹果公司前的生活段落。那时的他很偏执,但毕竟权力与金钱都没有到位,所以看起来非但不讨厌,甚至还觉得很可爱。众所周知,乔布斯就是个彻头彻尾的极客型“暴君”,他对于完美的追求无人能及,科技在他面前,技术创新与美感是同样重要的,为此影片才会出现因为自己的审美被人忽视,而忿然辞去一个最好的工程师的冲动之举。乔布斯的几位好友,除了对科学技术的狂热之外,其他性格特质都与他是形同路人的,或者说是所有人都是他的陌生人。包括他抛弃怀孕的女友,原因的确有很多,但是他却说不出叫别人信服的所以然来。怀疑出轨只是非常片面的一方面,坚决不去做亲子鉴定便是最好的佐证,事业的起步、未来的腾飞、孩子的养育等等,乔布斯精确计算规划着自己的人生,不惜众叛亲离,把所有人都化为数据符号去换算,通过算出的数字来决定怎么来用这些人。他的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已经到了非常人可以理喻的境地,但世界就是讽刺的,正是他自我为中心的理念,让他徘徊于成功与失败这两个极端的点上。只不过,他坚信,每次失败的尽头必定是前所未有的成功。
导演乔舒亚的低调还在于,他完完全全都没有提到乔布斯的iPhone、ipad,开场的iPod也仅仅只是影子,根本没有展开的意思。120分钟的时间,在讲到故事巅峰的时候戛然而止,这势必会让对乔布斯只知皮毛抑或纯粹道听途说的观众,有一个更为立体,更为真实的角度去看待天才。天才之路,说它刺激,其实也很平淡;说它平凡,其实又充满激情。《乔布斯》作为一部传记电影,角度中立化,好坏都不偏袒。作为一个资深果粉,能够不感情用事的去描摹崇拜偶像的一生,其专业精神是相当可嘉的。说白了,大多数吐槽的,估摸有一半是想看到iPhone、ipad的诞生,随之产生的失望之情,纯属情理之中。当然,《乔布斯》确实应该需要拍得更为饱满一些,以此来弥补情感的漏洞。电影作为一门艺术,我们仍希望看到艺术所带来的独特魅力。实在不行,叫大卫·芬奇重启《乔布斯》,三部曲的节奏我看问题不大。另外,艾什顿·库彻太帅,也是影片最为尴尬的“致命”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