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的艺术》:跑出精彩,酷至乾坤
(2013-08-21 00:42:36)
充满活力的红牛露天影院,是第9届北京国际体育周的重点项目,展映了一系列体育纪录片。通过《移动的艺术》我们可以了解一下中国的跑酷运动。跑酷起源于1980年代的法国,在欧美国家发展比较迅速,而跑酷何时进入我国已无从考证,但可以确定的是,跑酷在国内发展相当缓慢,直到2006年左右才有了正式的跑酷团队,但依然属于萤火之光。
艺术,是有创造力,生命力的,是永久不衰,刻骨铭心的。而跑酷也是艺术,是一项移动的艺术。跑酷运动的创始人大卫·贝尔(David
Belle,《暴力街区》主演)曾经说过:“这是一种需要真正勇士精神的运动”。这项极具观赏性的运动是强调人体快速移动能力的一种自然的方式,将人们周围任何可以利用的环境设施“为我所用”,这种“移动的艺术”虽属于极限运动(X
GAME),不过既不需要特别的设备,也不需要专门训练。跑酷象征着灵魂的自由,也是一种青年亚文化所偏爱的生活方式。
在西方国家,有很多记载跑酷的纪录片,比如BBC的《飞檐走壁》(Jump London)、《聚风跑酷》(Parkour my
world)、《跑酷天下》(Parkour
Day)等,跑酷极富观赏性的动作、运动员飞跃高低建筑物如履平地,加之纪录片动感的音效和剪辑,使得这些纪录片极具观赏价值,视觉效果突出。而这套《移动的艺术》是中国的跑酷纪录片,不但具备了同类作品一贯的特质:极限、精彩、动感、引人入胜,而且也在其中融入了别样的异域风情与文化风格。
《移动的艺术》主要讲述了在一年一度的宰羊节,新疆阿克苏库车县维族小伙米热地利邀请了他最要好的两个朋友来到自己的家乡,在充满了西域风情的神秘大峡谷、库车王府和库车大寺,三位顶尖跑酷高手展开了一场创意无限的自由追逐。《移动的艺术》共分为多个小短片,其中包括《荒漠篇》、《丛林篇》等,以及最基本的城市篇章,每集只有几分钟,内容却很丰富。为何这样说,因为这套纪录片不但有着精彩的运动场景、也表现了三位中国跑酷爱好者的心声和不同场景、自然地貌的风土人情。
从广袤无边的大峡谷、到蜿蜒曲折的丛林,鳞次栉比的古刹,再到新疆人烟密集的农贸市场,三位富有激情的跑酷运动员用自己舒展的身体、灵活的、疾风的速度诠释着这些运动的灵魂——自由和挑战。《移动的艺术》可以说很有技术含量的,其参考很多同类跑酷纪录片。本片在表现跑酷运动时,除了追求动作的连贯和一气呵成的奔跑跳跃,采用远景,也穿插了不少慢镜特写和背景高光的渲染。值得一提的是,该片除了城市之中的跑酷,更多还是表现野外自然环境下的动作。城市跑酷的特写镜头常用闪光灯和面粉加以烘托动作的质感,而在野外,尘土和自然光取代了这些辅助效果,该片只是加了一层滤镜,以天蓝色和昏黄色为背景,在不同场景中更能突出文化氛围,这种条件下的展现跑酷动作,实为少见。
还有就是音乐,在表现极限运动的纪录片中,动感的音乐必不可少,比如在著名的《ultimate
X》纪录片中,其金属、流行、朋克、电子等多种元素的电影原声被粉丝们奉为经典,这些都能烘托出令人热血贲张的运动激情。《移动的艺术》中背景音乐全为西化,重金属乐、Hiphop饶舌节奏感很强,这一点可以说是做的比较国际化,将三位跑酷运动员的精彩动作更好展现出来,很燃。
跑酷运动创始人之一的Sebastien
Foucan(就是《007皇家赌场》开头与詹姆斯邦德玩猫捉老鼠的那位演员)在其著作《这种方式》中提到:“生活就像是由许许多多的障碍和挑战组成的,如果精通跑酷,那么你的人生将会得到更多的东西。”中国观众了解跑酷,大多是从电影《企业战士》、《暴力街区》,以及游戏《镜之边缘》之中,这些作品一贯的主题就是对自由的追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引导各类作品的走向,这也是跑酷的本质。在《移动的艺术》中,我们可以看到三位年轻人的感慨,在城市中受到大众的冷眼,甚至还被警察当做小偷,这些都是跑酷在国内发展缓慢的原因。而本片的场景随着三人的脚步来到了新疆。在这里无拘无束的自由奔跑、跳跃,与自然融为一体,跑酷的本质也得到极好的体现。
不得不说,跑酷运动在国内相当小众,以至于从了解到参与无法与国际接轨。片中三位运动员的动作连贯性不比西方达人,长距离的跑酷镜头很少,但他们却利用勇气和积极的态度去完成每一个动作,包括翻阅两个峡谷的鸿沟,这是值得肯定的地方。《移动的艺术》入围了第九届北京国际体育电影周展映单元,可以让更多人接触并了解中国的跑酷运动,缓慢蹒行,但独具特色。自由的灵魂在运动中无限伸展,柔健的身体像水一样自由流动。只有对跑酷内涵的了解,人人都可以成为移动的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