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S.艾略特曾经写到“四月是最残忍的季节”,对于中国电视剧观众来说,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都是最残忍的观剧季,无数无聊、无趣、无意义的剧集,在荧幕上肆意为虐。2012年的中国电视剧,凭借着2011年的《甄嬛传》撑着门面,其他的就是抗日神剧、婆媳闹剧和赵本山二次元剧,似乎绝大多数主创和电视台采购员、观众同时都魔怔了。2013年,直到《赵氏孤儿案》之后,才找回来剧集的正能量,尽管剧集本身无比残忍。接下来便是诗人吟诵的四月,黄海波以其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态势,战斗在烽火连天的卫视黄金档大战中,同一天上星的两部大剧,可以说是相当不一般。从余味和李大本事的喜剧,到野蛮生长的义士,再到夸饰无边的二货,“精神分裂”是演技胜者为王的礼品,黄海波完全可以笑纳。
在刘江导演的《乱世三义》里,他是沉默寡言、隐忍内敛的英豪唐子义,融合了晚清、民国时期诸多著名土匪、军阀、义士、豪杰和爱国者的性格、情绪和事迹,黄海波演来既有胡子的野性,也有当权者的城府,知进退,明大义,更有着渊渟岳峙、说一不二的智者形象。这个人的性情,不是说出来的,也不是喊出说的,是在言行与表情中,他的兄长们感觉得到,观众也能欣赏得来。
与《乱世三义》很不相同,郑晓龙导演的《新编辑部的故事》里的摄影师袁帅,不仅要与唐子义PK,更要与葛优、黄渤进行隔空较量。情剩袁帅玩世不恭、油腔滑调、左右逢源,唯恐天下人不知道其单吊着,享受着屌丝王老五的福利,这与大义当头的唐子义绝无相似之处。事实上,像袁帅一类的人,本就是社会中坚力量,所谓中产阶级是也,革命好遥远啊,国务院也很遥远啊,《人间指南》便从对自觉的知识分子精神生活的笑看到常人物质生活的狂喜的认可。
“二”也是一种生产力,关键看演员怎么处理角色。1990年代初葛优饰演的李东宝,毫无疑问是中国电视剧历史上的经典人物,黄海波要演出有同有异之处,同的是他必须要与吕丽萍饰演的戈玲进行合作中有竞争有激励的符合关系,夸张的语言风格里,心底却也是深刻的思索者,即便嬉笑怒骂着嘲谑娱乐圈、知识分子部落。黄海波当然与葛优不同,葛大爷是冷幽默的绝顶高手,黄海波的不同便是在知识分子在大众生活中大踏步退场之后“一地鸡毛”的现状(当前比刘震云的小说当年更为严重,而《编辑部的故事》里知识分子已然很自觉),或者被讥讽、污名化的公知们一边无法辩解一边享受知名度,袁帅不如以纯喜剧来消解生活,“二”是一种对生活大无畏的态度,假设无法崇高,不如享受现在,只要不拉人堕落,总强过“大词大伪”的套话。有些“二”无害,很多“高尚”则未必。与其蝇营狗苟,不如享受自我的趣味。黄海波与黄渤的对比,也是很多人乐意进行的,他们的姓与名很是接近,又均非帅哥型男,却有着广大电视观众的好眼缘,他们都是鲜活的小人物,总能够给出不一样的风趣。《民兵葛二蛋》与《永不磨灭的番号》属于同一谱系,塑造“历史”时编导演处于谵妄状态下可以逻辑自洽的抗日剧(在神与不神之间),而《新编辑部的故事》的袁帅,则不似黄渤过往的角色,也是黄海波的突围。黄海波烽火连天在战斗的四月,义也罢,二也好,都是一个演员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