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谋杀案》:选择就是确认,命题是事实的图象
(2013-04-18 00:10:43)
《牛津谋杀案》 The Oxford Murders
导演:艾里克·伊格来西亚
主演:伊利亚·伍德、约翰·赫特、蕾欧诺·瓦特林
出品:法国 西班牙 2008
霍金曾经说过,每多一个方程式,他的《时间简史》将丧失一些读者。本片和原著都令人信服的将
哲学和数学引进来成为必不可少的元素,原因就是小说作者朱勒摩·马丁尼兹本身便是数学博士,并且
对于20世纪哲学有着非同一般的理解。于是导演艾里克·伊格来西亚便只能屈服于成功的原著,将维特
根斯坦作为整部电影的基调。
维特根斯坦做过园丁和教师,因为“我相信我已经最终解决了我们的问题”,这句话也是本片中的
教授所乐于相信的,他秉持着这一逻辑,持之以恒的在时间里延宕自己的生命。他的态度和研究对象一
样,认为世间已无新鲜感,为此拒绝带研究生。年轻的留学生却顽强的与之辩论,试图让教授改变注意
,直到他们一起遭遇一连串的谋杀案,以逻辑为命题的连环凶手。凶手在挑战教授的权威,每一次作案
都留下一个符号。
“命题是事实的图象”,教授和留学生、警探一起研究所有的细节,最关键的当然是分析出凶手的
态度。他们都滔滔不绝,在理性分析的同时又有些惶恐不安,因为每一个死者都与教授有着某种联系,
事实上对于留学生也是成立的。第一个死者便是留学生的房东、教授的老熟人,第一个符号是个圆圈。
他们储备了太多的知识和方法,案情越发迷离。两个人惊奇的发现,当他们离真相越近就越是离学术越
远,理论和实际之间有着不可思议的悖论。电影也当仁不让的穿插着哥德堡测不准定理、费尔马大定理
的证明等等,将谋杀的推理导向更多的岔路和可能。理论和现实在高峰和谷底之间,存在着纵横交错的
命题,真相在被发现之前就已经存在。“凡能够说的,都能够说清楚;凡不能谈论的,就应该保持沉默
。”这是维特根斯坦思想的概论,教授和留学生都没有能力反抗。说到底,他们都是凶手。留学生引发
了房东之女对自由的向往,于是杀害了自己的母亲。教授为了掩饰她的罪行,只有再去杀害别人,以便
造成连环杀手的假象。留学生和教授的讨论,导致教授撰文分析,却刺激了他人的犯罪冲动。选择自己
就是确认全世界的存在方式,别无他法。(原载2008年《电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