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烈杨家将》的战争悖论:以反战的方式演绎战争
(2013-04-05 23:09:27)
作为评书时代的经典传奇,经过数百年的演变与传播,杨家将的故事已经深入人心,在虚构故事的巨大影响之下,历史的真实如何已经不再重要,他们已经成为某种精神符号,融入到我们的文化传承中。然而,即使是传奇本身在当下的信息传媒中也在不断的被解构重建,或许每一次重建都是当下时代气氛对历史的某种回应,透过这种重建展现出各自的当下的时代精神。
由于仁泰执导,郑少秋、徐帆、郑伊健、周渝民、吴尊等人主演的《忠烈杨家将》,可以说是对这一传奇的又一次解读。不同于传统正剧的四平八稳,也不同于当下时兴的故事新编的天马行空、离奇荒诞,《忠烈杨家将》在正剧风格的基础上做出了自己的突破。
相对于当下众多能把战争拍成游戏,把悲剧拍成搞笑的改编,《忠烈杨家将》以严肃认真的态度为观众上演了一曲悲壮的英雄大戏。在故事叙述中的悖论式结构,它使该片的内涵呈现出多重意味。就主调来说,《忠烈杨家将》是一曲英雄的赞歌,它将杨家众将奋不顾身喋血疆场的英勇历程用镜头一点一滴的表现出来,让我们在感受战争残酷的同时体味到那种阳刚暴烈的英雄气概。
《忠烈杨家将》将原来传奇中的血战两狼山改成众兄弟如何带老父回家,这种设置将国与家联系在一起,而兄弟之间众志成城迸发出的勇气与牺牲精神更是产生了极大的崇高气氛,从而将悲壮的美学风格演绎到深处。因而,说《忠烈杨家将》是一曲英雄之歌是没有错的,它本身处处透露出那种接近西方悲剧的气质。
但是,这只是电影的显性层面,在另一方面它又不动声色的表达了对战争的批判,这种批判甚至超过了正义与非正义的模式。能过佘赛花与鬼谷先生的对话,已经事先给故事埋下了不谐的种子。在佘赛花看来,为国争战是一种责任,尽管忧心忡忡却又无可逃避;然而在鬼谷先生看来,战争本身就是一种非正义的,在杀戮面前无论如何正义都无法洗清杀戮这一现实本身。
这样一来,儒家文化中蕴含的忠义思想就被道家的天道思想所解构,在正义的战争之上还有更大的天道正义。尽管杨家众将的征战仍然充满了悲壮气氛,但是却不再是对正义的唯一解读方式。而杨业(郑少秋)在苏武庙前梦中与苏武的对话更加重了这一倾向,苏武庙前李陵碑,是死是降原本就有不同的答案,然而不见哪种选择就一定会压倒另一种选择。尽管杨业选择了宁死不屈,可是李陵碑的存在却也意味着另一种选择也仍然有意义。
《忠烈杨家将》无疑是对英雄的赞歌,但在这赞歌的背后却充满了一种不定的阴影,那就是对战争本身的反思。可以说,它是用反战的方式表现战争,用战争的方式表现反战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