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义兄弟》的传统文化底蕴
(2013-03-12 21:38:26)《信义兄弟》的传统文化底蕴
与孟庆雷合作,发于2012年《当代电影》
当今时代电影拍摄几乎已经完全进入商业化模式之中,大量的言情剧、武侠剧、警匪剧、科幻剧等等占据了时下电影制作的主流层面,满足大众的消费娱乐要求成为其主要目的。这种浓郁的商业娱乐气息固然为我们带来诸多视觉享受,使我们从日常生活的繁琐与劳作中暂时解脱出来,获得片刻的安逸与自足,但电影作为一门艺术所应有的对现实社会问题进行思考批判的功能却很大程度上被无视了。然而,《信义兄弟》一片却是个异类,尽管其主旨也是弘扬优秀的道德风尚,但却很难将之归到主旋律电影中;虽然是对当下所发生的真实事迹的及时反应,却通过深化人物事迹展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这在当今娱乐至尚的时代可以视为难得的表现。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以及中国新一轮的社会现代转型,经济利益日益成为决定人们行为的最终标尺,现代经济原则在悄然改变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及思想观念。当个体的经济利益在不断受到激励张扬时,经济利益同传统道德理念就不可避免地发生冲突。因而,目前我国社会中作为调解个体与他者之间关系传统信义观念就受到严重挑战。市场经济地发展固然给我们带来了重要的物质收获,然而资本流动所带来的唯利主义思想给人们道德的冲击也不容忽视。于是背信弃义成了这个时代屡见不罕的事情,甚至利用别人的善良乘机讹诈。更为严重的是,当这种利己主义作为商业定律被普遍承认,甚至进一步延伸到社会生活的日常层面时,我们的传统信义观念便面临崩溃的边缘。
不得不承认目前我们生活在一个各种观念相互竞争的时代,原有的社会生活范式被逐渐打破,而新的范式尚未确立起来。库恩在《科学革命的范式》一书中指出,当旧有范式不能适应生活的需要时,新的范式之间就会展开竞争,以确立自身的地位。[1]对于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当今社会,随着旧有的社会生活范式的瓦解,新的社会范式在重新确立之中,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利用好传统的文化资源,使之成为新的社会生活范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知识界所面临的重要课题。电影《信义兄弟》既是针对当下日益严重的信义危机所做出的正面回应,即如何在传统信义观念不断被解构的现实面前重新确立信义的价值。
可以说,尽管《信义兄弟》是弘扬性的作品,但是其选择的立场确是民间的,通过民间的立场来表现当下发生的感人事迹,这是它不同于主流道德文化剧的重要地方。对于诚信的重视可以说是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就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貉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论语·卫灵公》)诚信作为重要地道德品质,对于维护整个社会秩序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而成为传统文化中的五德之一并作为基本信念影响了中华文明的生成。
同时诚信也是个体自我生成的重要方式,并通过成就自我进而成就世界。所以中庸说:“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已而已也,所以万物也。成已,仁也;成物,知也”。所以安乐哲认为,“孔子主张,‘信’是个体在世界上实现或‘成’(complete)(‘成’乃‘诚’[integrity,being true for oneself]的同源词)就自我之‘义’(significance and appropriateness)的一种方式。”[2]个体通过自我体验与自我生成把自己升华为诚信的个体,并且相信这一诚信是天地之本然状态,具有永恒的价值,从而沟通自我与世界,达到真诚不虚的境界。
可以说,发轫于儒家的信义观念在经过两千的传承后已经成为中国文化传统中不可或缺的一极,在人民大众特别是下层民众心里占有重要的地位。《信义兄弟》真实地向我们展示了孙水林兄弟的信义理念,“新年不欠旧年账,今生不欠来生债”,这句朴素地谚语浓缩了传统诚信思想的精华,也成为孙氏兄弟做人的根本原则。在这里,并没有高深的理论,也没有玄奥的思想,它只是传统文化思想的一种自然的体现。然而,践行这一原则却并不是一句轻飘飘的口号所能概括的,影片不仅向我们展示了孙水林去逝后,弟弟孙东林毅然替兄还债的大义与困难,通过回忆也真实地追述了哥哥实践人生信念的艰辛,从烈日下的打工场面开始,无论是面对工作过程有些人的偷工减料,还是后来自己当包工头时给工人发放工资,他都真实地践行了信义这一理念。而在艰辛的创业过程中又始终不放对弟弟的关心和爱护,把自己的信义理念无声地传达给同样做建筑工作的弟弟。
影片通过孙水林帮年幼的弟弟推沙子,以及尽管夫妻生活贫苦却仍然给弟弟夹菜夹肉展现了他对弟弟的关爱之情,对于父母同样充满了孝敬,尽管常年在外奔波劳碌,但每年春节必定回家看望父母。而对于曾经拿钱跑掉的前任包工头则以德报怨,努力为其张罗出狱后的生活问题。“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中的这段话可以说最直接地概括了这对兄弟的光辉品质。正是这种从传统文化理念自身出发的叙述使我们能充分感受到影片中所展现的传统文化魅力,也使得孙氏兄弟的事迹引起我们更深的共鸣与反思,它让我们重新体验做人的基本良知。
通过点滴的琐事,影片向我们展示了孙氏兄弟的高尚行为,而在这行为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一系列优秀的传统道德品质,它们一起共同支撑起孙氏兄弟的人生理念。在这里信义转化为一种个体的自觉,个体的真诚不是为了商业的需要,它是一做人的本性,是人之成为人的基本准则。个体自我以之面对他者与世界,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实现自己存在的价值与意义,诚信成为孙氏兄弟的生存信仰。“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中庸》)哲学语言有其复杂深邃的一面,但作为体现哲学思想的个体行为则总是感性易知的,通过孙氏兄弟的行为,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传统文化思想是如何在现实的生活世界里默默地发挥影响,在这个物质泛滥地时代里静静地维护着基本的道德伦理。
当然,影片同样也向我们展示了传统道德所面临的危机,孙水林兄弟固然是诚信经营的典范,可是十几年来兄弟俩东借西凑的经营方式,被拖欠工程款的事情经常发生,无不反应了诚信的代价是沉重的。剧中孙水林因为被拖欠而无奈以住房作抵押向银行贷款发工资的情节足以引人深思:在一个诚信普遍失范的时代,个体要想建立自身的诚信准则就不得不时时面对来自社会的压力。事实上,孙氏兄弟这种时时面临破产的困境已经向我们发出警钟,影片中孙水林妻子对房子的眷恋与不舍,让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辛酸。这种状况如果不能得到改善,无疑会使我们的诚信体制进一步被破坏,试想如果坚持诚信就要以破家为代价,这世界上又有几人能如孙氏兄弟那样执着?另外,虽然孙氏兄弟坚持诚信,但与之相关联的其他单位却屡屡失信,这又如何使他们的诚信能顺利地坚持下去?
因而如何将诚信这一优良的品德传承下去已经不仅是个体的自我认知,更关涉如何建立有效的社会诚信体系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信义兄弟》既表明了传统道德的价值,也向我们真实地展现了它所面临的危机。我们能从孙氏兄弟身上看到传统信义观念地高尚情操与感人力量,但如何通过相应的体制建设使这一信义观念得到合理地承继与发展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社会问题。如果仅靠传统文化的自然发展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地需要,因而必须建立相应的引导机制使其健康发展。
总的来看,《信义兄弟》通过独特地表述方式展现了传统诚信理念的价值与意义,让我们听到了一曲动人的诚信之歌并展现了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同时它也间接地提出如何建立稳定的诚信秩序,使传统诚信理念能顺利完成现代化转型,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道德理念的问题,为进一步思考我们的生活理念提供了有效的探索。
注释:
[1] 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6页。
[2] 郝大维、安乐哲:《通过孔子而思》,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6页。